
【原文】
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读音练习】
纨(wán) 扇(shàn) 圆(yuán) 洁(jié) ,
银(yín) 烛(zhú) 炜(wěi) 煌(huáng) 。
昼(zhòu) 眠(mián) 夕(xì) 寐(mèi) ,
蓝(lán) 笋(sǔn) 象(xiàng) 床(chuáng)
【字词义解释】
纨扇﹙1﹚圆洁,银烛﹙2﹚炜煌﹙3﹚。
昼眠﹙4﹚夕寐﹙5﹚,蓝笋﹙6﹚象床﹙7﹚
﹙1﹚纨扇圆洁:用细绢制成的扇子,又圆又洁白。纨,白色的细绢。
﹙2﹚银烛:银白色的烛光。银,是一种白色的贵金属,因其色白,所以文人常用银来形容白色的事物,如银河、银发、银光、银幕等。
﹙3﹚炜煌:光辉鲜明。炜,光辉也。煌,光采鲜明。
﹙4﹚昼眠:白天午睡。昼,白日也。眠,寝息于床,俗称睡觉。
﹙5﹚夕寐:晚上就寝。寐,通眠,将睡未睡时称之为寐。
﹙6﹚蓝笋:用青色的嫩竹皮编织的席子。蓝,是一种可以染青的草,一染则蓝,再染则青。笋,本来是指竹孕于土中露出地面,肥嫩可食用的部分。在这里是指用青色竹皮制成的竹席。
﹙7﹚象床:本义是指用象牙制成的床铺,但后来多半是形容卧床的豪华精致,不一定真的是象牙制成的。
【译文参考】
用细绢制成的扇子,又圆又洁白。银白色的烛光,把室内照的光采鲜明。白天躺在用青色的嫩竹皮织成的席子上午休,晚上在象牙制成的床铺上就寝。
【深入思考】
秦国有个姓逢的人,他的儿子小的时候很聪明,但是长大之后却得了糊涂病。听到歌声以为是哭声,看到白的以为是黑的,吃到香的以为是臭的,尝到甜的以为是苦的,做了坏事却以为是好事;举凡所感受的看到的,如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水火、冷热,没有一样不颠倒过来的。
有位姓杨的人告诉他的父亲说:“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多才多艺,可能会治好他的病,你何不去拜访一下?”于是他的父亲就起程前往鲁国,经过陈国时,碰到老子李聃,于是将他儿子的情形告诉了李聃。李聃听过之后说:“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是迷糊的呢?现在的人,都被是非所迷惑,被利害冲昏了头。大家都得了一个毛病,所以那有什么能够洞悉事物真相的人呀!况且,一个人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家族,一个家族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城乡,一个城乡迷糊不会危害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迷糊不会危害到天下。如果天下的人都迷糊了,那谁来危害他呢?假如让天下的人都像你儿子那样的心思,那么迷糊的就是你。悲伤与快乐、声音与颜色、臭与香、是与非,这些参杂着个人好恶的事情,谁能够厘的正呀?而且我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何况你说的鲁国那个君子,他自己都迷失在是非利害之中,又怎么能解除你的迷惑呢?我劝你背起你的粮包,赶快回家的好。”
【附录】
摘自《列子》第三篇 周穆王篇: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
选自正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