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讀音練習】
始(shǐ) 制(zhì) 文(wén) 字(zì) ,
乃(nǎi) 服(fú) 衣(yī) 裳(cháng) 。
推(tuī) 位(wèi) 讓(ràng) 國(guó) ,
有(yǒu) 虞(yú) 陶(táo) 唐(táng) 。
【字詞義解釋】
始制(1)文(2)字(3),乃(4)服(5)衣裳(6)。
推位(7)讓國(8),有虞(9)陶唐(10)。
(1)始制:開始制訂。始,起點、開端。制,訂定、規劃。
(2)文:文字。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獨體為文。
(3)字: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合體為字。
(4)乃:才、開始。
(5)服:穿着、穿戴。也可以當做衣裝、衣裳的總稱。
(6)衣裳:衣服。衣,人身上所穿,用來遮蔽身體、禦寒的東西。通常用布、皮革或其它質料製作而成。裳,在古代把下半身穿的衣物稱為“裳”,例如:裙子。
(7)推位:把帝位讓給有才能的人。推,選擇、推薦。位,所在的地方官職。在本文中指的是帝位。
(8)讓國:讓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家。讓,謙退。國,古代把諸侯或君王的封地稱為國。
(9)有虞:舜的國號。有,在此為助詞,無意義。虞,國名:傳說是舜祖先的封地,故址大約在現在的山西省平陸縣虞城。
(10)陶唐:堯的國號。陶,用黏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唐,朝代名,常被作為中國的別稱。
【譯文參考】
上古時代的人們如果想要記錄事情,就用結繩或畫圖的方法;天氣變冷了,就用獸皮來遮蔽身體。直到黃帝時代,才建立了初步的立國規模。史官倉頡發明了文字,是中國有文字的開始;同時黃帝的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織布、製作衣裳,人民才開始用布取代獸皮來遮蔽身體。
能夠把帝位讓給有才德的人,讓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家,這種只考慮國家和人民而沒有私心的好榜樣,只有堯舜的時代才有。
文章選自正見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