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陈根委翳,落叶飘飖。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读音练习】
陈(chén) 根(gēn) 委(wěi) 翳(yì) ,
落(luò) 叶(yè) 飘(piāo) 飖(yáo) 。
游(yóu) 鹍(kūn) 独(dú) 运(yùn) ,
凌(líng) 摩(mó) 绛(jiàng) 霄(xiāo) 。
【字词义解释】
陈根﹙1﹚委翳﹙2﹚,落叶飘飖﹙3﹚。
游鹍﹙4﹚独运﹙5﹚,凌摩﹙6﹚绛霄﹙7﹚。
﹙1﹚陈根:树木的老根。陈,老旧。根,植物下端吸收养分的组织。
﹙2﹚委翳:枯萎死亡。委,通萎,枯槁。翳,通殪,树木自然死亡叫翳。
﹙3﹚落叶飘飖:落下的树叶随风飞散。
﹙4﹚游鹍:遨游的鲲鹏。鹍,同鲲,传说中的大鱼,能化为鹏鸟,可扶摇直上九万里,语出庄子《逍遥游》。后将鲲鹏引申为志向远大、才能卓越的人。
﹙5﹚独运:独自飞翔。运,移动,此指飞翔。
﹙6﹚凌摩:上升接近。凌,上升。摩,接近。
﹙7﹚绛霄:指很高很高的天空。绛,大红色。霄,天空。天空本为青色,为何称为绛霄?据明人王逵的解释,是因为古人观察天象,均以北极为基准,因此所见到的天空都在北极之南,而南方在五行中属火,五色属赤,所以借南方之色来隐喻苍天,因此有“丹霄”、“绛霄”、“赤霄”的说法。
【译文参考】
腐朽的老根、枯萎死亡的草木、随风飘零失去生命依托的落叶,眼前到处是一片残景凋年。这时只有志向远大的鲲鹏不受环境的影响,展翅高飞,独自翱翔在九霄云上。
【深入思考】
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山跟王屋山,是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度数万尺的大山,它们本来是座落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那个时候,在山的北边住着一位年高九十名唤愚公的老者。因为家门口横着两座大山,让他感到出入非常的不方便。有一天他就把家里的人都集合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要看看大家的意见。他说:“我想与你们尽所有的力量,把那两座大山铲平,好让我们不再绕行,就能够直通豫南,到达汉阴,你们认为这样子好不好?”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获得大家的同意,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不过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她说:“点子固然不错,但是以你的体力来看,可能连一个像魁父那么样的小山丘都无法动得了,何况是太行跟王屋这么大的高山呢?而且挖出来的泥土又要如何处理呢?”大家异口同声的回说:“那很简单呀!把泥土抛到海里就好了吗!”于是愚公就带领子孙三人,开挖山石,然后用畚箕挑运到渤海边,倒入海中。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一个七岁的男孩,觉得很好玩,就跑过去帮忙。由于路途遥远,一年才往返一次。住在河曲的智叟看到这个情形,感觉不可思议,于是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胡涂了,你也不想一想,你的年龄已经这么大了,以你剩余的生命和力量,可能连山的一毛都动不了,何况是那么一座大山呢?”愚公听了这话,不由得长叹一声,说道:“我没想到你的脑筋,这么顽固不化,固执到连一个寡妇、幼儿都不如!虽然我年老将死,但是我有儿子呀!能继续我未完的工作;而我的儿子又会生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又会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就这样子子孙孙不停的繁衍下去,那里会没人呢?。山是不会增高的,为什么要担心不会铲平呢?”这一番话说得河曲的智叟哑口无言,面红耳赤的走了。
愚公的话被手上握着蛇的神灵听到了,一想;如果愚公真的这样做下去,那个山固然平了,但是渤海也会被填平的。于是赶快向天帝报告。天帝听到之后,被愚公的真诚所感动,就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一座把它放在朔东,一座把它放在雍南,从此以后自冀州以南,到汉水南岸,就没有任何阻碍了。
【附录】
《列子·汤问篇﹙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正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