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yún mén sì gé
宿雲門寺閣
sūn tì
孫逖
xiāng gé dōng shān xià,yān huā xiàng wài yōu。
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
xuán dēng qiān zhàng xì,juǎn màn wǔ hú qiū。
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huà bì yú hóng yàn,shā chuāng sù dǒu niú。
畫壁余鴻雁,紗窗宿鬥牛。
gèn yí tiān lù jìn,mèng yǔ bó yún yóu。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作者】
孫逖,唐河南﹙今河南省洛陽縣﹚人,約生於周王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卒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享年約六十六歲。天資聰敏,自幼能文。十五歲時,雍州長史崔日用令其作賦,孫逖揮筆成文,理趣不凡,崔日用見之驚嘆。孫逖因而受到推舉,唐玄宗親至洛陽城門相見,深得器重,歷任中書舍人、典詔誥、刑部侍郎等官職。很會寫詩,古體和今體都是他的擅長。有文集二十卷流傳於世。
【注釋】
﹙1﹚ 雲門寺閣:指雲門寺內的閣樓。雲門寺在浙江省會稽縣南雲門山。
﹙2﹚ 香閣:指香煙繚繞的寺中閣樓。即詩人夜宿之處。
﹙3﹚ 東山:雲門山的別名。
﹙4﹚ 象外:形象之外。
﹙5﹚ 千嶂:千山、群山。
﹙6﹚ 卷:把長薄的東西彎轉收攏起來。
﹙7﹚ 五湖:太湖的別名。
﹙8﹚ 余:留存。
﹙9﹚ 紗窗:糊有細密紗網的窗子。
﹙10﹚ 鬥牛:泛指天空中的星群。斗是斗宿,牛是牛宿。
﹙11﹚ 天路:到達天庭的路。
【語譯】
雲門寺閣坐落在雲門山下,繁花盛開如煙如霧,但卻有一種超脫塵俗的幽靜。到了晚上,懸掛的燈火照映着群山,捲起窗幔,映入眼帘的是如太湖秋水般的夜色。畫壁上還留存着鴻雁的痕迹,天上的繁星彷佛停留在紗窗上。這樣的景緻讓人更加懷疑通往天庭的路就在附近,果不然,當天夜裡就做了一個跟白雲一起遨遊天際的夢。
【詩中有話】
這是詩人描寫住宿在雲門寺閣的感懷詩,由於景觀不凡,尤其到了夜晚,由燈光、夜色、畫壁、星群組合而成的山中夜景更讓詩人驚嘆不已,彷佛置身在通往天庭的路上,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已經與白雲同游天際了。
其實成仙也是要經過一番吃苦的,唐朝人寫的《錄異記》里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拾來和尚一心想成仙,一天,他夢見了通仙境還有佛祖。佛祖告訴他:要去通仙境必需空身空腹,路上也不能向人乞討食物。拾來醒後就把夢中所見告訴師兄鑒來,鑒來願意和他同往,於是兩人就往夢中指示的通仙境走去。途中鑒來耐不住飢餓,不聽拾來的勸阻,吃了一片討來的薄餅,拾來則一路忍着飢餓,累的都快走不動了。鑒來於心不忍,就想背他,但是拾來想起佛祖告訴他的話,要去通仙境必需空身空腹,於是拒絕了鑒來的善意,堅持空身空腹的走下去。終於來到了通仙境的洞口,拾來大步跨進洞里,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頓時感到全身舒暢,有飄起來的感覺,當他回頭一看,卻發現鑒來已變成一尊石像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吃苦耐勞是修鍊人的基本要求,沒有這個心理準備是無法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