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ě wàng
野望
wáng jī
王績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ì,cháng gē huái cǎi wéi。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作者】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生於陳後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卒於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享年六十。王績年少時即有文才,十五歲隨兄到長安遊歷,拜見楊素時,在坐的人都佩服的稱他為“神仙童子”。曾在隋朝末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孝廉科。因為不喜歡在朝做官,就借口生病辭職。後來派他到六合擔任縣丞,因為嗜酒妨政,再加上天下已亂,於是託病夜遁回鄉。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間以前朝舊臣的身分,再度回到朝廷等待重新任命,等待期間侍中陳叔達每天發一斗酒給他,因此人稱“斗酒學士”。貞觀初年因生病又回到家鄉。王績生性傲慢,喜歡喝酒,一次能喝五斗,自己還寫了一篇〈五斗先生傳〉。王績多才多藝,不論是彈琴、為詩、著文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後人輯有《東皋子集》。《全唐詩》錄詩一卷。
【注釋】
﹙1﹚ 東皋: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是作者隱居的地方。
﹙2﹚ 薄暮:接近黃昏的時候。
﹙3﹚ 徙倚:低徊。反覆思念而留戀的樣子。有感嘆、悵惘的含意。
﹙4﹚ 落暉:落日餘暉。暉,就是日光。
﹙5﹚ 犢:小牛。
﹙6﹚ 相顧:相看。轉過頭來看曰顧。
﹙7﹚ 長歌:高聲唱歌。
﹙8﹚ 採薇:指殷朝末年的兩位高士伯夷、叔齊兩兄弟。他們在周武王滅殷後,因為恥食周栗,就隱居到首陽山去,採薇﹙羊齒類植物﹚而食,終於餓死。
【語譯】
黃昏的時候我在東皋的野外遠望,心中彷徨的不知要如何自處?舉目所見,每一棵樹都已經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籠罩在落日餘暉中。牧人趕着小牛回來了,獵人也帶着獵物歸來了。雖然彼此相望但是卻不認識,我只有放聲高歌,懷念起採薇而食的伯夷、叔齊了。
【詩中有話】
這是一首用寫景來表達心聲的詩文,對照詩人所處的時空背景,有這麼一嘆也是情理中事。他出生在南北朝時的陳國、隋朝滅陳後,詩人因才具出眾而做了幾年隋朝的官。雖然時間不長,職位不高,但是到了唐朝治理天下的時候,他還是被認為是前朝遺臣,這對詩人來說一定有所感觸,這首詩就隱隱約約的透露出這些感覺。開頭詩人就以“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直陳心中的彷徨,接着以既寫景又寫事的“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來暗示他所處的環境,朝代已經變了。在這個新時代里“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人們各有各的歸宿。反而詩人自己覺得“相顧無相識”,已不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只有“長歌懷採薇”學伯夷、叔齊,過着自食其力的隱居生活了。根據記載詩人在他人生的後期,日常除了喝酒、教奴僕種菜、種黍釀酒、養鴨、蒔葯,讀老、庄外,其它的事一概不聞不問,直到去世為止。或許我們對詩人嗜酒、消極的行為不是很認同,但是處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里,詩人的心懷我們又能知道多少?
自古以來只要遇到亂世,就會有許多人隱居起來,他們才足以安邦,德足以定國,為什麼不出來力挽狂瀾?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一種天命的安排,凡是變壞了的就要走上滅亡的道路。如果不是壞到不可收拾,也不會有這樣的安排。所以這些隱士們知道順天而行,不做有為之事。至於歷史上那些被稱為忠臣、英雄或奸臣、小人的人,他們只是照着歷史的劇本,扮演着他們命中注定的角色,把這一出歷史大戲完整的表現出來而已,其中的是非功過,豈是人所能定讞的。歷史會流傳下來是要告訴後人興亡成敗的過程,希望不要重蹈覆轍,遺憾的是人們只注意到個別演員的卓越演技,而忽略整齣戲碼的含意,這也是成敗興亡會不斷重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