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ě wàng
野望
wáng jī
王绩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ì,cháng gē huái cǎi wé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生于陈后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享年六十。王绩年少时即有文才,十五岁随兄到长安游历,拜见杨素时,在坐的人都佩服的称他为“神仙童子”。曾在隋朝末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孝廉科。因为不喜欢在朝做官,就借口生病辞职。后来派他到六合担任县丞,因为嗜酒妨政,再加上天下已乱,于是托病夜遁回乡。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间以前朝旧臣的身分,再度回到朝廷等待重新任命,等待期间侍中陈叔达每天发一斗酒给他,因此人称“斗酒学士”。贞观初年因生病又回到家乡。王绩生性傲慢,喜欢喝酒,一次能喝五斗,自己还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王绩多才多艺,不论是弹琴、为诗、著文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后人辑有《东皋子集》。《全唐诗》录诗一卷。
【注释】
﹙1﹚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是作者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接近黄昏的时候。
﹙3﹚ 徙倚:低徊。反复思念而留恋的样子。有感叹、怅惘的含意。
﹙4﹚ 落晖:落日余晖。晖,就是日光。
﹙5﹚ 犊:小牛。
﹙6﹚ 相顾:相看。转过头来看曰顾。
﹙7﹚ 长歌:高声唱歌。
﹙8﹚ 采薇:指殷朝末年的两位高士伯夷、叔齐两兄弟。他们在周武王灭殷后,因为耻食周栗,就隐居到首阳山去,采薇﹙羊齿类植物﹚而食,终于饿死。
【语译】
黄昏的时候我在东皋的野外远望,心中彷徨的不知要如何自处?举目所见,每一棵树都已经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笼罩在落日余晖中。牧人赶着小牛回来了,猎人也带着猎物归来了。虽然彼此相望但是却不认识,我只有放声高歌,怀念起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了。
【诗中有话】
这是一首用写景来表达心声的诗文,对照诗人所处的时空背景,有这么一叹也是情理中事。他出生在南北朝时的陈国、隋朝灭陈后,诗人因才具出众而做了几年隋朝的官。虽然时间不长,职位不高,但是到了唐朝治理天下的时候,他还是被认为是前朝遗臣,这对诗人来说一定有所感触,这首诗就隐隐约约的透露出这些感觉。开头诗人就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直陈心中的彷徨,接着以既写景又写事的“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来暗示他所处的环境,朝代已经变了。在这个新时代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人们各有各的归宿。反而诗人自己觉得“相顾无相识”,已不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只有“长歌怀采薇”学伯夷、叔齐,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了。根据记载诗人在他人生的后期,日常除了喝酒、教奴仆种菜、种黍酿酒、养鸭、莳药,读老、庄外,其它的事一概不闻不问,直到去世为止。或许我们对诗人嗜酒、消极的行为不是很认同,但是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诗人的心怀我们又能知道多少?
自古以来只要遇到乱世,就会有许多人隐居起来,他们才足以安邦,德足以定国,为什么不出来力挽狂澜?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一种天命的安排,凡是变坏了的就要走上灭亡的道路。如果不是坏到不可收拾,也不会有这样的安排。所以这些隐士们知道顺天而行,不做有为之事。至于历史上那些被称为忠臣、英雄或奸臣、小人的人,他们只是照着历史的剧本,扮演着他们命中注定的角色,把这一出历史大戏完整的表现出来而已,其中的是非功过,岂是人所能定谳的。历史会流传下来是要告诉后人兴亡成败的过程,希望不要重蹈覆辙,遗憾的是人们只注意到个别演员的卓越演技,而忽略整出戏码的含意,这也是成败兴亡会不断重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