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 nán shān
终南山
wáng wéi
王维
tài yǐ jìn tiān dū,lián shān dào hǎi yú。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bó yún huí wàng hé,qīng ǎi rù kān wú。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fēn yě zhōng fēng biàn,yīn qíng zhòng huò shū。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yù tóu hé chù sù,gé shuǐ wèn qiáo fū。
欲投何处宿,隔水问樵夫。
【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山西人,官至尚书右丞。生于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卒于肃宗干元二年(公元759年),享年六十一岁。天资聪慧,少年就以诗著称,之后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和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精通音律、草隶、诗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为“南宗画之祖”,北宋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一生修佛,深受禅宗影响,佛教禅宗有《维摩诘经》,因为钦佩维摩诘,所以他自己名维,字摩诘,并写了大量宣扬佛理的咏禅诗,故又称“诗佛”。
【注释】
(1)太乙:也作“太一”,即太白山,为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
(2)天都:天帝住处,也指京都长安。
(3)海隅:海角、海边。隅,山水弯曲转角处。
(4)回望:转头看。
(5)霭:烟雾﹑云气。
(6)看:属“平仄两读”字,可读平声kān,也可读仄声kàn,但意义不变,由诗中格律要求决定平仄,以符合诗的音乐性,这里读第一声(平声)。
(7)分野:古人藉星象观察吉凶,将天上星宿和人间州郡互相对应,二十八星宿各有地面的分布区域。太白山以北为秦(雍州),井星、鬼星的分野,以南为蜀(梁州、荆州),翼星、轸星的分野。
(8)壑:谷﹑沟。
(9)殊:不同。
(10)投宿:前往住宿。
(11)樵夫:砍柴的人。
【语译】
终南山接近帝都长安,连绵的山峰直到海角。回头一望白云合拢了,走入一看青色的云气又没了。星宿和州郡的分布从主峰太白山隔开,众多山谷的阴晴变化各不相同。不知要到哪里借住一晚,隔着溪水请问山上的樵夫。
【诗中有话】
这首歌咏终南山的诗,先远观终南全景的崇高壮阔,“近天都”指终南山高耸入天庭,也兼指接近帝都长安。再穿越山中云霭,一走進即云消雾散,蓦然回首云气又奇妙的合拢身后。登上山顶后视野辽阔,眼见秦、蜀南北分野,千山万谷在云雾笼罩下,阴晴景象各具特色,变化万千。最后探问住处的山中对答,遥隔山涧与樵夫高声喊话,如山水画的局部特写,整首诗果然像苏轼所言“诗中有画”。
诗佛王维隐居终南山多年(741-745),晚年(748-756)住在终南山下的辋川别墅,亦官亦隐,直到安禄山攻陷长安被拘。隐居时他常登山拜寺,求道访僧,十分喜爱山林生活。有时他夜宿山中竹林里的石洞,烟云中听着山泉流水入眠,真想永住山中了。(注1)有时拜访山寺,看到猛虎和人一同隐居山中,猿猴也学打坐禅定,京城官场在他眼里已变得渺茫攸远,不值一提,而希望终其一生在此修佛了。(注2)
注1: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兰若,林野寂静处,后指佛寺。若,rě。
注2:王维〈游悟真寺〉,“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薄宦惭尸素,终身拟尚玄。”三径,比喻隐士居处。四禅,四种禅定境界。王城,指都城长安。
文章选自正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