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卫( ㄨㄟˋ)。( weiˋ)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
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甚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无和姓篡》。
2、出自中国古代小数民族鲜卑族有卫姓。
据《后燕录》载: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鲜卑为卫姓。历史上昌黎卫氏为鲜卑族的一支,入中后相传为卫氏。
【郡望】
1、 河东郡:秦、汉时初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西南部,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2、 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堂号】
河东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历史名人】
卫青
卫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传说卫青年轻时随从主人入宫办事,在甘泉宫前碰见一位带着枷锁的犯人为他相面,说他“贵人也,官至封侯”。而卫青则回覆:“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作为奴隶,不挨打挨骂就心满意足了,还提什么封侯)”。但事实证明,这位相士的话没错,他曾领兵六胜匈奴。
公元前 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到达,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享乐,忽然听到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于是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繦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效命军中,仰仗陛下的神威,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在卫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卫大将军,待人方面,能礼遇士大夫,对属下士卒恩报有加,因此卒众尽皆乐意为其所用;才干绝人,号令严明;面对敌军勇敢异常,经常身先士卒;军旅休憩,总是就地埋锅造饭,倘若凿井未通,他一定等凿穿之后,所有的士卒尽得水喝,自己才敢饮用;行军过河,一定等到所有的士卒尽已渡河,自己乃渡;皇太后所赐金帛,全数馈赐军吏;他的为将风范,虽是古来名将也不及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公元前 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文章选自正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