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ㄏㄜˊ)。(he)
【历史来源】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所以后人便以祖先所当的职官为感到荣耀,故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
2、源自于卞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位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而闻名,后来,卞的子孙有的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姓。
3、由他姓改为和姓。源自后魏。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来是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所以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时,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东南),辖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历史人物】
和峤
和峤,字长舆,晋朝汝南西平人。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为官施政清廉简约。和峤虽然家境富足,但生性节俭,他的家里种了非常美味的李子树。有一天,王武子向他要李子吃吃,但是,和峤只给了他数十颗李子,王武子觉得太少,认为和峤太过于小气,所以王武子就趁着和峤上朝值班的时候,带领一批年轻力壮又很能吃的少年,手持斧头来到和峤的园子,众人大吃一顿,吃掉和峤家所有的李子,然后也把树给砍了,他们还将树枝装满一车送给和峤,而后问他说:“比起你们家的李子树怎么样?”和峤收到了这些树枝后,也只是笑了笑而已。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到大丧。王、和二人都是重孝道之人,而此时的王戎因伤恸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几乎无法支撑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伤心哭泣,可丧葬的一切步骤、过程都合乎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常去探视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真是让人替他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是其精气神并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没拘守太多的礼法,却是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到了形销骨立的地步,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身,王戎却是用伤身的方式去尽孝道。陛下您就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担心王戎呀!”
和峤受到晋武帝的重用,每回有事都会和他商量,有一次晋武帝对和峤说:“太子最近好像很有长进了,你前去看看怎么样?”当和峤探视后回来,晋武帝问他如何,和峤回答说:“太子的才智还是和当初一样的。”这就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实话实说”的由来与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