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ㄒㄧㄠ)。(xiāo)
【历史来源】
1、源出于赢姓。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根据其它资料记载,古代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续姓萧。根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位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使禽兽逃匿,因此开辟许多农田。后来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位叫孟亏,被分封到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记载,是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记载:“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人的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祖先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
【郡望】
1、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2、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堂号】
1、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2、主要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等,前两个堂号亦均与萧何有关。
【历史人物】
萧衍
萧衍(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字叔达,南北朝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人,梁开国君主。
据说,东晋后期兴国寺里,有一条有灵性的白颈蚯蚓。大通禅师闭关坐禅时,诵经三载,而这蚯蚓也听经三载。当禅师闭关期满出来时,见房前草高数尺,便唤小沙弥来锄草,小沙弥无意中把蚯蚓砍死了。
蚯蚓因听经文积下修炼的佛缘,得以转生人身,做樵夫。有一次,他路上遇大雨,无处躲身,就跑到破庙避雨。这座庙因长年失修,佛像也被风吹雨淋,他看到后就把自己的草帽戴在佛像头上。此后,他常到这座庙里,有时会顺手摘花供佛,但他发现一只猴子常常将花弃置一旁,他就去追逐猴子,那猴子逃进洞中,樵夫便搬块大石头堵上,而猴子就饿死在山洞里。原来那猴子是兴国寺的小沙弥转世。
后来,樵夫投胎到南齐兰陵王萧顺家中。此子生下时便会啼啸,状貌奇伟,虎目龙颜,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纹印曰武,取名萧衍。萧衍在八、九岁时,身上异香不散,聪明才敏。他也擅长谈兵论战,料敌制胜,所出计谋无一失策。萧衍稍大时,博学多闻,喜好筹画谋略,有文武才干,当时的名流后进都十分推崇他,见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连长辈都不敢随意和他开玩笑。
齐明帝在位五年就病死了,无能的宝卷即位,宝卷治国无术,随意杀戮功臣。因此萧衍策议起兵,其他大臣响应,他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宝卷,从此萧衍被拥戴为王称梁武帝。宝卷死的那天,一个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梁武帝十分信佛,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后来侯景在梁作乱,攻占建业,武帝被囚禁台城饿死。据传,侯景就是那只猴子转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