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读音练习】
寒(hán) 来(lái) 暑(shǔ) 往(wǎng) ,
秋(qiū) 收(shōu) 冬(dōng) 藏(cáng) 。
闰(rùn) 余(yú) 成(chéng) 岁(suì) ,
律(lǜ) 吕(lǚ) 调(tiáo) 阳(yáng) 。
【词义】
寒来暑往(1),秋收冬藏(2)。
闰(3)余(4)成(5)岁(6),律吕(7)调阳(8)。
(1)寒来暑往:形容季节冷热的交替。寒,冷,意指冬天。来,到来。暑,炎热的夏天。往,去、过去的。
(2)秋收冬藏:农家按照一年四季来耕作的情形,即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秋,秋天。收,收取。冬,冬天。藏,储存。
(3)闰:农历一年和阳历一年(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差了十多日,所以每隔数年,就会累积多余的日子,这就叫闰。
(4)余:多出的、剩下的。
(5)成:变成。
(6)岁:指一年。岁星(即木星)运行一次为一岁,后泛指一年为一岁。《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7)律吕:古代用来调整乐器声音的器具。律,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指的是六律。吕,古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指的是六吕。
(8)调阳:调合阴阳。调,合适、和谐。阳,阴阳。黄帝时代命臣子伶伦制乐,
用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插入土里,测地下的阴阳两气。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不同节气竹管发出的声音,可用来校订音律,并可定时间。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属阳的叫六律,属阴的叫六吕。六律对应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六吕对应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译文参考】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炎热的夏天也就远去了;而秋天是农作物成熟收割的好时候,将收成的谷物存藏起来,以备天寒地冻的冬天食用。
民间通行的农历,每三年有一个闰月,阳历则是每四年二月份会多出一天,变成二十九天。像这样将多出来的日子计算清楚妥善安排,订出年来,才能符合四时的运行基准。就如同古时用六律六吕与四季的阴阳节气协调相应。
【文字的故事】
秋:秋天正是百谷收成的季节,所以左边有个“禾”字,而且每次收成后,农夫总要放一把火将田里的稻秆烧掉作肥料,以便整理田地,准备下一季的播种,所以秋的右边有“火”字。秋的古字很像一只类似蟋蟀的昆虫,在秋天时,这些昆虫会啾啾的叫个不停。每到秋天就会听到它们的叫声,所以造这个字时,就画出这些昆虫的体型特征,又想到它们的叫声,于是“秋”字的读音就仿照虫声“啾”了。
冬:冬季是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代表一年终结的意思。甲骨文的“冬”写作“ ”,画的是一条绳子的两端都有打结,用来表示终结的意思。小篆写作“ ”,上面的“ ”表示冬天到了,把窗户的缝塞得很严密的样子,下面的“仌”表示冰的意思。冬天外头结冰了,所以要把窗户关得紧一点,以免冷风灌进来。
寒:寒字上面的“宀”表示屋顶,中间的“ ”和“人”表示人窝在草做成的暖垫子里,下面的“仌”表示冰,人的脚底踩在冰上,的确够寒冷的了。
文章选自正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