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聲王潤編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朋友漸漸的開始害怕單身了,曾經被我們厭惡的“單身狗”這樣的詞彙,竟然也從朋友的嘴裏說出來,用來自嘲。
或許着急結婚的人,很多人是被這樣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給綁架了。
有的人是真的想結婚,不好意思說出口,用這句話做爲理由。還有的人是真的被這句話綁架了,被迫結婚、生子。
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句話可能並不是我們目前所認爲的,不生個兒子就算是不孝順了。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沒有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
這句話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
傳說當時,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出自《孟子·離婁上》。
很多人理解,“無後”就是沒有繼承香火的人,也就是沒有兒子。不孝順有三種表現,其中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順,那麼另外那兩重不孝的表現是什麼呢?
按照東漢末年,趙岐《孟子章句》中對此句進行的解釋,不孝有三如下: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一味順從縱容,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和引導其向善向正向進步,繼而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2、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家境清貧,父母年老,自己卻貪圖安逸享受,不去努力奮鬥入仕途,用正當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繁衍,這是第三種不孝)。
由於這種解釋年代比較久遠,很多人都默認了這種解釋。但其實這可能並不準確。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不盡後代義務
其實孟子自己歸納有“不孝者五”。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慾,以爲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不孝者五”中的前三者是說 兒女自私,有條件或有能力贍養父母而不對父母進行贍 養;後兩條是說兒女嫌父母丟臉面(一說讓父母蒙羞), 或兒女給父母帶來災禍。
那麼孟子一會兒說不孝有三,一會兒又說不孝者五,這是否是自相矛盾呢?
所以後來學者分析,“不孝有三”的“三”是虛數,是指很多的意思。而“無後”,並不是指沒後人,而是指沒有盡到後人的義務。
那麼這句話就應該解釋爲:“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爲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爲,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爲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小編暗暗的覺得,如果哪一天有人再被“無後爲大”這樣的詞逼婚的時候,就可以勇敢的和他探討一下“無後爲大”的另一種解釋了。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