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在空中飞行,并非是今人的专利,中国自古就不乏美丽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应该是在上古时期,在后羿射九日之后。嫦娥应该算是最早的飞人了。
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在治理国事的同时还炼丹求鼎、静心修炼。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得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形容黄帝懂得顺天而治,知阴阳、生死变化之理,行道天下,是位修道之人。他修炼成功后,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一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上天做了神仙。
此后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经驾着龙到天际游玩。
中国古代著名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在古时候的中国的西部有个叫奇肱(音同“基宫”)的国家,那个国家的人不仅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这种飞车就可以随着风飞到很远的地方。大概公元前十七世纪,也就是商朝商汤统治时期,有一次刮西风,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就来到了商统治的区域。十年后,有一次刮东风,就把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刮了回去。
周朝时,传说周穆王访问西王母时,曾经坐着一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前往仙山昆仑山。
传说中可以飞翔的还有成仙的王子乔,骑白鹤;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夫婿肖史则分别乘着凤和龙羽化成仙。
除了上述传说,在中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对飞人或飞翔的描述。中国著名文人屈原在其作品《离骚》中,描绘了自己乘坐飞龙拉的车,在天际遨游的所看的美妙情景。而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中那个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更是家喻户晓。
“刑天”的含义
刑天,又写作“形天”,是“断首”的另一种说法。事实上,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无名神祗。传说他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当黄帝因为德行深厚而取代炎帝得天下后,刑天便拿着斧头来找黄帝,决心与黄帝一争高下。
黄帝与刑天各施本事战在一处,最终黄帝斩下了刑天的脑袋,镇在常羊山下。不服气的刑天就以双乳作为眼睛,以肚脐作嘴巴,手里拿着盾牌和斧头继续舞动着。因为他没有了脑袋,所以人们称他为“形天”,意思是“形体夭残”。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一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大意是歌颂精卫和刑天不屈的精神。据说从此之后,“形天”被写作了“刑天”,亦成为勇猛将士的象征。

文章选自正见系列电子书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澳洲生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