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歸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主產於甘肅、四川、雲南、陝西等省,秋末採挖,洗凈泥土,烘乾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處方用名】
當歸、全當歸、歸身、歸頭、歸尾、酒當歸。
【性味歸經】
甘、辛,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主治】
本品甘補辛散,質潤溫通,入心肝脾經。甘溫補血並調經,辛散溫通而活血行瘀消腫而止痛,潤燥滑腸而通便,為婦科、外傷科常用藥。
1、補血調經:用於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及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證,常與熟地、白芍、川芎配伍。若兼有血滯者,可加桃仁、紅花、香附等行氣活血之品。若偏於血虛氣弱,可與熟地、党參、黃芪同用。
2、活血止痛:用於癰疽瘡瘍,創傷瘀痛,風濕疼痛等證。癰疽瘡瘍,可配銀花、赤芍、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跌打損傷,可配大黃、柴胡、花粉、紅花等同用。用於風濕痹痛,可配丹參、乳香、沒藥同用。
3、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尤其用於產後便秘,常配生地、火麻仁、杏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補血宜用歸身,活血宜用歸尾,和血宜用全當歸。酒炒能加強通經活血之功。
【使用注意】
濕盛中滿,大便泄瀉者忌服。
【藥效比較】
當歸、熟地性味甘溫,均能補血,可用治血虛之證,故常相須為用。但熟地滋陰之力較強,多種於血虛陰虧之證;當歸又能活血,以血虛而兼血瘀者用之為佳。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
《藥品化義》:“當歸性溫能散,帶甘能緩,經曰:肝欲散,以辛散之;甘苦急,以甘緩之;散之緩之,肝性所喜,即所為補,故專入肝以助血海,使血流行,凡葯體性,分根升,稍降、中守,獨此一物而全備,頭補血止行,身養血守中,稍破血下行,全活血運行周身。
《本草正》:“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葯,亦血中之聖葯也。”
藥物成分:含揮髮油(為正十二烷醇、倍半萜烯、佛手柑內酯)、水溶性生物鹼、蔗糖、維生素B12等。
藥理:對子宮可表現為興奮和抑制二種作用。與其所含成分和子宮的技能狀態有關。實驗證明,所含揮髮油對子宮有抑制作用,能使子宮鬆弛;水溶性非揮髮油成分對子宮有興奮作用,使子宮節律性收縮加強。有抗維生素E缺乏作用。煎劑對多種治病菌有抗菌作用,能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有鎮靜、鎮痛和消炎作用。當歸製劑對實驗所致人工心房顫動有治療作用。能增強冠狀動脈血流量,預防心肌缺血。
責任編輯:李智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