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和一位朋友聊天,說到她上初中的女兒,朋友一臉無奈和傷感。
她說有次女兒想吃紅燒肉,她便冒着大雨去菜市場買食材。買回來後生怕耽誤時間,淋濕的頭髮都沒來得及擦,就着急忙慌地下廚。做紅燒肉需要時間,但女兒等得不耐煩,站在廚房門口連聲抱怨:“你怎麼這麼慢啊,我都快餓死了。”朋友雖然有些難過,但還是回答女兒:“再等會,馬上就好。”
吃飯的時候,朋友覺得紅燒肉做得不錯,就多吃了兩口。沒想到女兒直接將盤子端到自己面前,雙手護住並一臉嚴肅地說:“你不能再吃了,這是我的。”
那一刻,朋友的心像針扎般難受。她濕漉漉的頭髮、忙前忙後的身影,女兒好像通通沒看見。她有些想不通,那個小時候摟着媽媽撒嬌,說永遠愛媽媽、長大要給媽媽買好多好多東西的小寶貝,怎麼長大後,突然就不心疼媽媽了呢?

有調查顯示,27.8%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爸爸媽媽喜歡什麼;33.3%的中小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很多孩子把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看作理所應當,卻很難體會到父母養育的艱辛……
三件事養出自私孩子
一、習慣“聽令”於孩子
“爸爸,我渴,給我拿水。”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倒水確實有困難,我們也就幫忙做了。可孩子慢慢長大,這樣的命令卻越來越多了:爸爸,給我拿鞋;媽媽,我沒有筷子,給我拿一雙;爸爸,把這本書放回去……這時候,家長是否還應大包大攬幫到底?須知,當孩子所有的“命令”都能得到積極響應,他們便易於形成隨意命令別人的習慣。
二、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出生後,父母往往會自覺地將自己的需求擱置起來,優先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即便孩子長大了,我們也很難意識到,他的有些需求是過分的。比如爺爺想看會電視,但孫子要看另一個頻道,爺爺就得讓步;孩子對吃喝玩樂提出一些過分要求,爸媽覺得不合理不同意,可孩子一發脾氣,家人便馬上答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覺得所有人都得為他開道讓步。

三、很少鼓勵孩子分享
“爸爸,這個蘋果真甜,您也嘗嘗呀!”“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媽媽,大蝦真是太好吃啦,您怎麼不吃啊?”“你喜歡就都給你,媽媽吃別的……”出於疼愛,父母總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把他們當作“王子”“公主”呵護。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眼裡沒有別人。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父母,養成了隨意命令別人的習慣。
引導孩子理解他人
6歲前的孩子思維能力有限,難以理解因果聯繫,所以常會以自我為中心,看不到別人的需求。這是其發育特點,並不是真的“自私”。但如果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不着意引導孩子去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孩子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形成“自我”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所以,養育孩子時,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視同仁: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我們就不能再把他當成小嬰兒看待了。家裡的吃穿用度應一視同仁,比如吃的,大家都可以吃,而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吃,或者孩子吃剩了大人才吃。當孩子發現自己在家裡和其他人的待遇一樣時,就會慢慢消除“自我中心”意識。
拒絕不合理的要:孩子的很多要求其實是不合理的,對此要堅定地拒絕。比如,孩子想吃某樣零食,但外面下大雨,我們不便出門,就應該和他耐心溝通,下次再買。而不是他哭一哭鬧一鬧,我們就心軟,即使跑遍全城也要給他買到。當孩子的無理要求被一次次明確拒絕,並且被告知拒絕的原因後,他就能漸漸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去理解他人了。

一起做家務: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的精細動作,還能讓他們在勞動中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報。而且,能為家庭作貢獻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更高,也更願意去體諒別人、幫助他人。
多與他人分享:如今生活物資豐富,孩子缺少謙讓的機會。我們除了在家要引導孩子多與長輩分享,在外也要鼓勵他與別的小朋友多交換玩具、一起吃零食,體驗分享的快樂與滿足。

責任編輯:李智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