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障归咎于噪音曝露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工厂员工、厨师或清洁工作者。
《自由时报》报道,根据解剖生理,外耳收集声音,通过耳膜与听小骨,传入内耳。在耳蜗前庭阶管之最大共振处,推动雷氏膜,震动中阶管。听毛跟盖膜间发生剪力位移,藉著螺旋韧带及基底膜本身弹性,柯蒂氏器回弹,钾离子进入听毛细胞,产生听觉讯号,经由突触传给螺旋神经树突,再从听神经,传进脑干。最后,多余的波动压力经由鼓室阶管排出内耳。

噪音是这样伤害内耳 引发听障
●细胞过劳水肿
中阶管过度或大量摆动,盖膜、雷氏膜、基底膜、螺旋韧带发生过劳,不仅听毛断裂,上述组织的细胞水肿,前庭阶管内共振效应变差。
●钾离子循环受阻
当柯蒂氏器上的支持细胞,以及螺旋韧带上的根部细胞,发生水肿时,钾离子在中阶管内的循环利用不良,中阶管内淋巴液钾离子浓度降低,听毛细胞难以发生去极化效应。
●局部压迫性缺血
螺旋韧带水肿,压迫血管纹,使其血流减少,内淋巴液产出效能变差,中阶管凹陷。
●耳蜗兴奋性毒性
内听毛细胞释放出大量的麸醯胺酸(glutaime),进入突触,过度刺激神经树突,大量钙离子涌入螺旋神经,超越细胞的代谢能力,神经元水肿,逐一凋亡。
音量忽大忽小 听力隐形杀手
众所皆知,连续性脉冲性(音量反复突然变小又变大)声响一定会引起听障,噪音防护已成职场常规,却往往忽略了身边持续性低音量声响,例如下班后听音乐、看手机追剧或驾车出游时开窗吹风,俨然隐形听力杀手,也会经由持续性耳蜗兴奋性毒性,逐渐破坏听觉神经。

音量过大可用手掌遮耳 保护内耳
下班后,听音乐或看电视时,建议音量旋钮调在最大音量之6成以下,每日总共不超过60分钟。若不慎曝露于大声噪音,且未经防护时,最好赶紧回避或用手掌遮耳,可保护内耳。
上呼吸道感染 需防噪音
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内耳正值发炎,抵抗力较差,更要避免噪音。
责任编辑:李智
来源: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