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屬止血藥中的溫經止血藥。溫經止血藥均為溫性,主入肝、脾兩經而能溫經止血。多用治陽虛不攝之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等虛寒出血證。症見反覆出血日久,血色淡紅或黯淡,伴面色蒼白或痿黃,胃納減退,體倦乏力,四肢不溫,舌淡,脈弱等。虛寒出血,其病本為陽氣虛衰,故應用本類藥物,常配補氣溫陽藥用。本類藥物藥性溫熱,故忌用於血熱妄行或陰虛火旺所致之出血證。
艾葉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古時候以蘄(qi)州產者為佳,特稱蘄艾。主產於我國中部各省。春夏間花未開時採摘,晒乾或陰乾。生用或炒炭用。
【處方用名】
艾葉、蘄艾葉、陳艾葉、艾絨、艾炭。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辛散苦泄,性溫祛寒,專散寒邪而暖經脈,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
1、溫經止血:用於沖任虛寒所致之月經過多、崩漏、胎漏者,常配阿膠、當歸、地黃同用。氣虛不攝者,多配党參、黃芪、白朮同用。生用本品配生地黃、生側柏葉以治血熱吐血、衄血者。
2、散寒止痛:用於下焦虛寒若致之腹中冷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證,常配香附、當歸、肉桂同用。以本品搗絨外灸,能溫通氣血,透達經絡,治療各種寒痛之證。
此外,本品煎湯外洗,可治濕疹瘙癢。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經炒炭後溫經止血作用增強。
【參考資料】
《名醫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婦人漏血。”
藥物成分:本品含揮髮油,油中主要為水芹烯、蓽澄茄烯、側柏醇等。
藥理:本品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而止血。並有抑菌、擴張支氣管、興奮子宮的作用。
{附註}同屬植物野艾的葉亦作艾葉用。
責任編輯:李智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