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古語云: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生活中許多事情,皆在舍與得之間。“得”是一種能力,而“舍”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智慧。
人生,就是一個在捨得之間不斷交替的過程。學會捨得,放下多餘的捨不得,才能看見更長遠的未來。
看似“失去”的舍,也是一種無形的“回報”
很多時候我們只在乎得到什麼,卻從不捨得失去什麼。但是,欲將取之,必先予之,不付出則不會有收穫。
有一個村莊,到了柿子豐收的季節,村民們不會將柿子全部摘光。而是留一些柿子在樹上,一是供過往的行人解渴,二是給鳥兒做過冬的食物。
過往的行人在村莊歇息,會吃飯或是留宿,拉動當地的發展。鳥兒則是會將樹上的蟲子吃掉,讓柿子樹長得更好,來年結更多的果實。
舍,看似是失去,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回報。生活亦是如此,舍名利,得清凈;舍面子,得里子;舍慾望,得淡泊;舍利益,得真心。
不舍是常態,但舍即是得,得即是舍,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
“舍”去心中的不如意,才能讓路變得更寬
清代石成金的《傳家寶》中有云:“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往往心寬路才會寬,心窄路就會窄。
只有放寬心中的尺度,整個世界,才會為你讓路。
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陋室銘》,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
劉禹錫在“永貞革新”失敗後,從一朝大臣被貶為邊陲小官。當地知縣對他百般刁難,逼他搬出衙門,住去城南荒涼之地。
沒想到劉禹錫不僅不氣,反而覺得面江而居,景色怡人,當即以“白帆”為題,撰對聯一副貼於門上。
縣令得知後氣急敗壞,又逼他搬到更狹小的城北。然而,在劉禹錫眼裡,城北房雖小,但坐落河邊,岸柳成行,別有天地。
知縣火冒三丈,最後把他安置在城中一處閉塞之地。這次無帆、無河、無柳,只有一桌、一椅、一床。從容淡定的劉禹錫對此不置可否,揮筆寫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彼時我們只看到詩人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卻不曾聽聞過背後曲折離奇的經歷。
在這裡,劉禹錫的反應始終沒有順遂縣令的心意,而始作俑者的縣令,卻屢屢被弄得羞憤滿心,恰恰是因為兩個人的不同心態。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一個人若糾結,生活處處充滿怨言。一個人若放寬心,人生時刻都是春天。
生活中,總有些不完美,該捨棄時,就要果斷捨棄。
要知道,“舍”不是損失,而是一種曲折前進的策略,是大步躍進的序曲。
不管是誰,擁有怎樣的角色,懷抱怎樣的慾望,都終將面臨失去。
與其畏懼失去而緊攥雙手,不如張開雙臂,忘卻得失,坦然面對。
責任編輯:李智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