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胶微粒无所不在,它们漂浮在空气里,藏在食物和水中,甚至潜伏在日常使用的保养品、衣物纤维中。但多数人一直以为,这些细小塑胶只是偶然进入人体,很快就会被排出。但最新研究证实,塑胶微粒不仅能进入人体,还会长期囤积在器官里,特别是在肝脏、肾脏,甚至是大脑,导致失智风险增加。

塑胶微粒停留在器官中 肝脏无法分解
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在脸书粉专「基因医师张家铭」发文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精算过,每个人每周平均摄入约5公克的塑胶微粒,这个重量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塑胶微粒进入人体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危言耸听,早在2022年时,科学家在人体血液里发现了塑胶微粒,但当时数据有限,科学界仍不确定它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许多人抱著侥幸心态,认为人体应该有办法代谢。
不过,随著证据越来越多后,1篇2025年刚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进一步揭露更多细节。研究发现,塑胶微粒不仅能进入人体,还会长期囤积在不同的器官里,特别是在肝脏、肾脏,甚至是大脑。这些塑胶微粒不像一般的毒素,会被肝脏分解或经肾脏排出,反而可能停留在器官中,成为身体无法摆脱的一部分。

该研究检测了2016年和2024年的遗体样本,结果发现塑胶微粒普遍存在于肾脏、肝脏和大脑,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大脑的累积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甚至比肝脏多出7-30倍。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样本里,人体中的塑胶微粒浓度比2016年增加50%。也就意味著,短短8年内,人体内的塑胶负荷持续增加,而身体似乎没有足够的机制来有效清除它们。
张家铭举例,试想一下,这些塑胶微粒就像是家里的灰尘,每天有新的灰尘进来,但如果没有定期清理,它们就会逐渐累积,甚至进入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角落。而这些「角落」,可能正是器官,甚至是大脑。
失智患者大脑中 塑胶微粒含量更高
这项研究还发现,失智症患者的大脑内,塑胶微粒的含量远高于没有失智症的人,甚至多出数倍,且这些塑胶微粒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特别容易累积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这可能意味著它们对大脑的影响比想像的更大。
张家铭指出,一直以来,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被认为是大脑的重要防线,其能过滤掉许多外来物质,保护神经系统。然而,这项研究却发现,塑胶微粒的尺寸可能小到足以突破这道防线,最终进入大脑。
透过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大脑内的塑胶微粒通常是小于200奈米的奈米级碎片,比一般微塑胶(通常5微米以上)还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塑胶微粒一旦进入人体,目前未有证据显示它们能够被有效代谢或排除。换句话说,这些塑胶微粒有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

塑胶微粒累积与年龄、性别或种族无关
不只如此,研究还发现,塑胶微粒的累积与年龄、性别或种族无关,也就是说,不论是年轻人或老年人,体内的塑胶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然而,随著时间推移,塑胶微粒在人体内的总量却显著增加。
从研究结果来看,张家铭表示,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默默加速这些微粒的累积?例如日常饮用的瓶装水、吃的外带食物、甚至一次性塑胶容器,是否都在让人摄取更多塑胶微粒。
责任编辑:李智
来源: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