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有关网路与手机对于脑部影响的讨论相当广泛,特别是在澳洲宣布将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网站,以及牛津辞典选出「脑腐」(Brain rot)为年度代表字,显示网路成瘾、手机成瘾等状况不仅影响青少年,更影响成人。咨商心理师苏琮祺认为,网路成瘾是一个结果」。所有的沉迷与成瘾都是系统性问题,换成囤积症、购物狂也一样。
苏琮祺在脸书粉专「苏琮祺 咨商心理师」分享,近日出席研讨会时,坦言我们被称为最容易成瘾的世代。苏琮祺认为,网路沈迷/成瘾只是一种行为结果,要是没有处理到问题核心,行为结果就会不断地推陈出新。」

苏琮祺强调,所有的沈迷跟成瘾都是一种系统性问题,一种从小到大,从个体到家庭,从学校到政府,再从社会到世界的问题,一种原本是被用来解决问题,但最后却成为问题来源的问题。不管是网路手机、社群软体、购物囤积、过度进食,乃至于烟酒槟榔或是疯狂整形,其实都是相同的底层逻辑。
1.网路手机的设计,就是希望你能成瘾
苏琮祺直呼,放下手机很不容易,开发初衷就是希望你成瘾。「拿起手机轻而易举,放下手机很不容易!不相信?看看你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多长,再评估一下这些时间到底是被你有效的运用,或只是在网路上看来逛去?」
苏琮祺提醒,「你真的是在『用』手机,还是你更常被手机给吸引?」网路手机的出现,就是由一群聪明绝顶,而且比你还了解你的大脑运作的人所研发创造的。奠基于大脑神经科学的丰厚知识,以及对于成瘾机制的深入了解,这群聪明人设计了一个成瘾回圈,让你每次拿起手机,都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大脑如何对手机更加沈迷。
苏琮祺强调,成瘾是笔好生意,陷进去就是无穷尽,内行的才不想害到自己!「如果,没有看见这个残酷的现实,你就会误以为沈迷网路的孩子是不够自律跟意志力不足!」

2.不要相信意志力,先要做好环境设定
苏琮祺说明,诺基亚(NOKIA)的经典广告词: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随著对成瘾议题的暸解越多,觉得这句话应该再搭配上这句话才够完整:「而人性就是好逸恶劳」。有轻松的,就不会让自己太累!有快速简单的,绝不会麻烦到自己!有不必动脑的,就不会让自已多花一丁点力气!
「不然你问问自己:读书跟脸书,你会选哪个?两小时电影和30秒抖音,哪个更吸引你?300页小说或10张懒人包IG,哪个你比较看得下去?承认吧!你终究无法用意志力来对抗手机的吸引力!」
因为科技总是直击人性,与其老是拿起手机然后自责不已,我们更应该学会怎么跟手机保持距离。没错,就是先跟手机保持足够远的物理距离!很不容易,但身为大人的你一定要先从这点开始做起,也别太早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手机。
设定好你的手机使用环境,何时用手机应该由你决定,别让手机时时诱惑著你。
3.小孩会网路沈迷,成人需要检视自己
手机网路会带来行为成瘾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与其坐等孩子逐步迈向网路沈迷/成瘾,能够预防孩子沈迷网路的大人们,绝对不能再坐以待毙!那谁是最能预防孩子沈迷网路的大人呢?我认为是政府跟家长!
政府有责任、权力跟资源必须保护未成年的孩子们,避免暴露在网路成瘾的风险之中。积极且明确地在《儿少福利法》中,明定电信厂商与家长所需负起的责任,适度地修正调整《劳基法》帮助家长能更有钱有闲,不然光上班就累死了,哪有办法好好地发挥亲职功能。
很难对不对?但这些不先做,你让身处教育第一现场的老师们上再多预防网路沈迷的课程,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手机沈迷的起点都在家里,家长没有风险意识跟实际作为,学校也是无能为力。
手机网路的设计原本就是以让人成瘾为基底,当家长不了解这些原理,再加上为了生活赚钱,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时间一长,沈迷、成瘾也就不足为奇。苏琮祺呼吁家长应该更积极地行动和保护我们的孩子!最后苏琮祺建议,身为大人的我们,在给孩子使用手机之前,请先问自己五个问题:

1.我跟手机的关系,到底是我在用手机,还是我被手机所吸引?
2.跟手机相比,我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到底有多少?
3.是孩子真的需要用手机,还是我用给手机来逃避?
4.当给了孩子手机,我能用要求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来要求自己吗?
5.我确定自己足够了解手机网路对人类身心状态的影响?
如果上面的五个问题,你都能够给自己说服的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放心地把手机交给孩子吧!
责任编辑:李智
来源: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