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苹果,并不叫“苹果”,而是一个很有唯美感的名字。后来人们才改成苹果,但同样是东方文化的日本,却将苹果的古名沿用至今。那你知道苹果的古名叫什么吗?
苹果的概况
苹果原产欧洲和亚洲中部地区,种植范围广,大多数温带地区都有种植苹果。
中国北方地区好些省的苹果产量很大,仅陕西一个省的苹果产量,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且占全世界的七分之一,种植面积超过1100万亩。此外,西南、西北的云、贵、甘、藏四个省,也是苹果产地。苹果是个很好活的农作物,不太挑地方,南北纬只要是30 到50度之间的地带,苹果都能健康生长。
苹果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最开始,中国种植的苹果在新疆西藏一带。那里地广人稀,夜晚寒冷,白天暖和且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苹果生长。但由于人少,苹果树结果之后率先去尝鲜的是鸟儿。
有了这个画面,古人便给苹果起了个贴合意境的名字——林
赐名既体现出了树林中的动物吃果子的情景,又表现出了苹果的美味。根据传统说法,鸟儿啄过的水果肯定甜。那这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后来要改掉它呢?又是什么时候改成苹果的呢?
苹果的环球之旅
古代时,苹果的口味没有现代好,有些酸涩,个头也不大。西方人在种植技术上进行了一番改良,让苹果的外形和口味都得到了改善。然后又传回了中国。
据佛经记载,唐朝时有一种水果叫频婆果。《音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七》里说:“频婆果,此译云相思也。”
小说《西游记》里,吴承恩也写到,唐僧司徒取经回来后,唐太宗设宴招待他们师徒,其中有样水果就是频婆果。频婆果的外形,跟苹果完全不同,它似豆荚状,果实在壳里。中国的古汉语中,频婆翻译过来是指相思。
频婆果外表颜色红润,里面果实滋润,于是《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又说:“唇口丹洁,如频婆果。”
那频婆果与苹果在外形上完全不同,二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这里的原因也能在佛经里找到答案。
唐朝还有个僧人,法号慧琳,他在他的《一切经音义》里对“唇口丹洁,如频婆果”的解释为:“丹,赤也。洁,净也。频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
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些经文里提到的频婆果,也逐渐被口口相传说成了“频果”。
元朝时,成吉思汗家族的疆土不断扩大,来自中亚的水果传入了中国,蒙古人用唐朝佛经的称呼,将这种舶来品叫做“平波”,或“平坡”。
苹果的最终定名
像《元宫词》、《扈从诗后序》等文学著作里,都提到过平波果。到了明朝后期,京城一代出现频果和苹果的说法开始多起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叫“苹果”这个称呼。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群芳谱》修撰时,里面正式将这种水果写为“苹果”。
这时的苹果为北方名果,康熙地专程对它的分类做了一番研究。他十分喜欢吃苹果,赏赐大臣的时候,也常用苹果。
就这么兜兜转转了多年,“苹果”一词最终定了下来,作为该水果的正式名称。现在,苹果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叫的十分顺口。
现在日本人保留林檎的叫法,是他们在唐朝时期来中国学习传统的中华文化。学了林檎的名字回去后,没经过我们这边的多次名称改革,就一直那么叫了下来。
晚清时期,西洋有种苹果传入中国,品种更加优良,中国百姓也喜欢上了这种口感的苹果,以前口感较绵的苹果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苹果一次继续用在新品种的上。
曾经的“频婆果”、“平波”、“林檎”等,也一去不复返了。
责任编辑:李智
来源: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