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常常情緒低落?心理師甘雅婷引述國外研究表示,長期情緒低落,不隻影響心理,更易影響心臟健康。不過,會陷入情緒低潮,往往不是由一個單一事件引起,而可能是從原生家庭、童年記憶、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積起來。因此,建議情緒低落者,可時常練習自我覺察,幫助自己維持身心健康。
《自由時報》引用甘雅婷在臉書粉專「甘雅婷咨商心理師」發文指出,據美國心臟協會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找了50多萬名18-49歲的年輕人,自評心理健康程度,並追蹤、對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其中,自覺「14-30天內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心理健康組別的2.3倍,藉此,也證實長期情緒低落,不隻影響心理,更影響心臟健康。
甘雅婷表示,中文裡將各種情緒,寫作「心情」,看似是由「心」來調節情緒變化。實際上,經過多項科學研究表示,人們的情緒主要是由大腦的杏仁核、前額皮質等區區域、神經內分泌系統來調節。而人的情緒狀態與生理之間,有著更加錯綜複雜的關係。
甘雅婷說,國際期刊《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上的研究就發現,持續感到憂鬱、心情低落的人,大腦的前額皮質、海馬體、丘腦等部分的灰質體積(GMV)會減少,並影響腦部的面積大小與功能。前額皮質剛好是負責調節與生成情緒、制定複雜計劃、做決定、抑制衝動行為等高階的功能。因此前額皮質的功能如果受到影響,也可能影響「做決策的方式」。
除此之外,刊載於《藥理學、生物化學和行為》的一篇研究也發現,額葉皮質受損的人,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抑制衝動行為的情形,也更容易使人做出成癮性的不健康行為。像是過量飲酒、使用非法藥物。而當這些不健康的行為成習慣,都會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
時常練習自我覺察 適當釋放壓力
甘雅婷表示,想遠離情緒低潮,建議可時常練習自我覺察,幫助自己維持身心健康。而所謂自我覺察,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當下的狀態」。藉此,也可事先留意身體與情緒有沒有傳出一些「訊息」給你,並做出適當的「紓壓」行為。如明天要跟客戶提出一份重大的報告,感到焦慮、緊張到無法思考時,不妨先停下手邊的事情,做幾次深呼吸,可讓自己的心跳減緩,而這股龐大的壓力也會開始縮小,意識恢復清晰。
甘雅婷提醒,如果發現生活上的壓力、負面情緒已影響到某種程度時,可採取適當紓壓方式,一點一滴地釋放掉,以免讓身體囤積過多壓力,而影響身心健康。平常也可透過定期反思、自問、保持正念心態來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但如果心思總是難以靜下來,建議可找心理師諮詢,透過深層、引導式的對談,覺察自己的狀態,讓身心自由而茁壯地度過人生的低潮。
責任編輯:李智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