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澳洲生活台2021年7月12日讯】(本台记者郝清箫、明诗编辑报导)
「新州新冠防疫规定问答交流会」7月10日晚间7点-10点于线上进行。会议期间,新州坎伯兰市议会Kun Huang(黄堃)议员与新州多元文化专员王淑芳女士,邀请了新州警署的代表以及新州卫生厅的代表与华人社区互动,并解答了华人社区就新州新冠防疫规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以下内容由「希望之声澳洲生活台」【走入澳洲】栏目组根据现场问答整理编辑:
新州多元文化联络官王淑芳女士提醒您:在此疫情封锁的特殊时期,请您在外出之前三思,是否您此时必须外出。如果不属于必要理由,请不要外出。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制止病毒的传播,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让疫情封锁早一点结束,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请问如果要买房子,可以去其它区看房吗?
回答:建议封锁期间不要看房。带你看房的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他们是由于工作原因外出,属于正当理由,不会被罚。但看房的人,在疫情封锁期间外出看房,不属于正当理由,所以会被罚。
2、自雇人士外出上班可以吗?
回答: 自雇人士要带上自己的ABN、自己公司的证明文件,或者自己目前参与的工程或项目的文件, 证明自己一定要在封锁期间外出工作。
3、室内约教练运动可以吗?
回答: 教练算访客,不建议。
4、如果有房子在建,并和builder约好需要去现场查看排电路,范围超过10km,可以去吗?
回答: Builder建筑商不会被罚,因为他是属于工作原因外出。但你有可能会被罚,因为你不是因为工作原因外出,属于非必要理由,请三思。
5、年老父母需照看,可以开车带他们去买菜吗?
回答: 每家每天限制一人,外出采购一次,但你是照顾他们的人,你可以替他们买菜。不建议带老人出去买菜,而是你替他们直接买好,送到门口就离开。

6、请问可以去邮局或开车去拿快递吗?
回答: 被警察罚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快递在超过10公里以外,请联系邮局,将快递转送到离你10公里以内的邮局,然后你再去取, 但还是建议最好由邮局递送给你。
7、上班可以拼车吗?
回答: 如果出于工作原因,拼车是可以的,但因为车上的人不住在同一个地址,所以每个人必须要戴口罩。如果被警察询问到,要给出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一定不能在家工作。
外出工作要带上工作证明,万一被警察询问,请出示证明和公司雇主的联系方式。警察会直接打电话联系公司雇主询问,雇主要给出合理理由解释为何员工一定不能在家工作。
8、开自己的车、小件搬家可以吗?
回答: 最好延期搬家,尽量封锁结束以后搬家。小件搬家只可以请一个人帮忙。
9、和会计已经约好了,定金也付了,要做退税,但是资料很多,不能在网上做,可以去十公里范围的会计事务所吗?
回答: 不可以。
10、请问这周一(7月12日)开始执行的QR code check-ins,包括商店,如果在已经提醒顾客的情况下,顾客仍然没有扫描QR code,请问责任在顾客还是店主呢?
回答: 所有进店的人都必须扫描 QR 码进行登记。如果进店的人不配合登记,请店主及时报警,让警察来处理。
11、驾驶学校能否继续教学员开车?(两人都戴口罩)
回答: 教车师傅因为是工作,不会被罚款,但学员会被罚款,因为没有理由一定要在封锁期间出来学车。所以建议学员应在解封以后再学车。
12、帮家人搬家,从北区回南区,路上会被罚吗?
回答: 建议延期搬家。
13、现在Auburn有确诊患者,我可以去Eastwood买菜吗?我家离Eastwood只有9km。如果警察问的话,我的回答是Auburn有确诊病例,自己担心,所以去Eastwood买。
回答: 尽量不要跨区购买,否则被警察询问后罚款的风险比较高。
14、请问现在准许搬家么?
回答: 可以搬家,但是不建议,尽量延期搬家。
15、我是店主,客人不戴口罩进入店面,如果店员无法阻止或改变客人,而又没有报警处理的情况下,万一当时被查了,店主会被罚吗? 顾客没戴口罩,店员无法阻止,也是罚店主?
回答: 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建议店主马上报警,由警察来处理; 但如果店主不尽到提醒店员或顾客戴口罩以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店主如果被举报,有可能面临$5,000 – $55,000澳币的罚款。特别提醒店主和店内的工作人员,进到店里的每一个人,包括送货的人员等等,都要扫描QR码进行登记,否则店主很可能会被警方罚款。

16、我们一家三口可以一起在我家十公里以内的河流钓鱼吗?
回答: 不可以。
17、我女儿在离家十公里之外的医院住院期间,我可以自己开车去送饭吗?
回答: 不可以。可以联系医院,医院可以帮助解决病人用餐问题。
18、去工地上班可以拼车吗?
回答: 允许出于工作原因拼车。去工地上班要带上工作证明,以及工地工程的项目证明文件,以证明你必须在封锁期间去那里上班,还要提供雇主联系方式。
19、可以去男朋友或女朋友家里吗?
回答: 如果两个人属于couple的关系,可以互访,但依然建议不要在疫情封锁期间互访,为了彼此的安全考虑;如果不属于couple的关系,就一定不能互访,建议视讯或电话。
20、请问能不能去取海运自提的包裹?离家12千米。
回答: 建议不要。如果被警察询问,罚款的机率很大。建议联系快递公司,让他们把包裹转到离你10公里以内的邮局或者快递公司,然后你再取,但最好由他们送给你,不建议你出门自取。
21、建筑工作者可不可以继续施工?
回答: 可以,但如果被警察问到,要出示工作证明,以及你所在工地的项目信息和雇主信息,向警察证明你在封锁期间一定要到工地施工。
22、self-employed工作者对工地距离有要求吗?
回答: 自雇人士要带好自己的ABN、自己公司的证明文件,或者自己目前参与的工程或项目的文件,证明自己一定要在封锁期间外出工作。
23、我是慈善机构的社工,在照顾低收入户,可否送食物包裹给他们,只放在户外不进去?
回答: 可以。
24、我与中介协议7月20日搬家,大件物品要请搬家公司,可行吗?
回答: 可以,这种情况限制2人帮你搬家。
25、开车送孩子上班,可以吗? 平时他坐火车,但是现在公交系统不安全?
回答: 不建议。孩子上班有正当理由,但是你没有外出的正当理由。建议让孩子还像以前一样乘坐公交系统,戴好口罩,现在公交系统的乘客不算很多。
26、我要带父母跟妹妹一起去打疫苗。兩家一起去,超越10公里可以吗?
回答:不行,不能拼车,若两家住址不同,要分开去。

27、我家离车站比较远,可以去接送家人吗?
回答: 不建议这样做。
28、户外运动需要戴口罩吗?
回答: 如果不是特别激烈的运动(会造成呼吸困难的那种),建议都戴口罩,否则被警察询问和罚款的风险将比较高。同时,一次不能超过2人结伴锻炼身体。建议最好在本社区范围内锻炼身体,跨区锻炼的受罚风险比较高。
29、可以在10公里以内的地方锻炼吗?
回答: 理论上能这样做,但警察会询问为什么你一定不能在自己的社区锻炼身体,而一定要跨区锻炼身体,虽然地点在10公里以内。如果不能给出充分合理的理由,警察也会罚款。
30、每家的车出门可以乘坐几个人?
回答: 首先要考虑封锁期间出门是否有正当理由,因为现在限制每家每天只能有1人外出采购1次,如果一家有多人共同出行,要思考是否有合理的理由,否则被警察询问和罚款的风险会比较高。
31、如果车内坐的是住在同一个地址的一家人,那么在车上能不戴口罩吗?
回答: 如果车裡坐的是住在同一地址的一家人,那么在车上不用戴口罩;但如果是不住在同一地址的一家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却不在同一地址,也不能被视为一家人,车上的人都必须戴口罩。同时又有一个问题:为何你们要一起出行?警察很可能会询问理由,如果理由不够充分会被罚款。
32、帮朋友带孩子,她需要上班,这样可以吗?
回答: 不建议这样做,孩子算访客。
33、我需要去上班,如果没人帮忙带小孩,下周不想送孩子去学校,我可以送孩子去朋友家吗?
回答: 不可以。这种情况,你的孩子算你朋友家的访客,有可能会被邻居举报,并且不利于公共卫生安全。
34、我可以继续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去带吗?因为我需要上班。
回答:如果疫情封锁之前,你一直是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去照顾的,也就是你父母家相当于是一个child care (幼托所),这样可以。但如果你只是在疫情封锁期这样做,那么你的孩子算你父母家的访客,一方面不利于老人的安全,孩子有可能把病毒带给老人;另一方面,如果周围的邻居之前不常见到你送孩子去父母家,有可能在封锁期间看到你送孩子过去而举报你。请三思。

请配合接听新州卫生部的接触者追踪员的来电
疫情封锁期间,您有可能会接到卫生部的接触者追踪员打来的电话,请您配合接听。
如果您跟患者有接触,卫生部的接触者追踪员就会给你打电话,问您在过去的几天去过哪些地方? 他们会了解与患者接触者的个人信息。如果您3次不接电话,警方就会找到您。
追踪员拨打的电话一般会显示NO CALLER ID。如果近期您发现有此类电话,请尽量配合接听。很多民众不知道有接触者追踪员,可能会忽略他们的电话,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警察会上门找到您进行询问,所以建议您要尽量配合接听。
如需翻译,请告诉给您打电话的追踪员,对方会安排中文追踪员跟你联系。
追踪员收集的消息是绝对保密的,不会向其它任何部门透露。
如果被联系人突然需要自我隔离,来不及安排相关事宜,有任何需求,请告诉接触者追踪员,他们可以帮助您安排和解决。

新州警方有权将您的信息记入系统
疫情封锁期间,警方可能会把被询问者的个人信息记录到系统当中,以排查不遵守防疫限制措施的行为。
从7月1日开始,警察已有权力要求被询问者提供个人信息,并记录其个人信息到系统中,整个新州警察系统都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信息,这样警察下次再查到此人时便能看到其所有记录。
假设有人不遵守防疫限制规定,在非必要理由的情况下一天多次外出,如果被警察询问,就能看到他在系统中的所有外出记录,从而视情节严重程度施以相应罚款。
责任编辑:宋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