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給孩子自己動手、做決定的機會,從獨立自主開始
協助孩子成長、加深信心和自尊,必須透過獨立自主。對自己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辦法獨當一面且能做得恰當。
我們的診所某天來了一個十歲的男生,他仍沒辦法自己綁鞋帶。他想出了個說法:他“超愛”魔鬼氈的鞋子。我們問媽媽,為什麼不讓兒子學着系鞋帶,她說起初她也努力試過,但是⋯⋯她兒子“動作很慢,對這件事沒天分”。很快地,她就妥協了,為了節省時間,也避免爭執。好吧!只好選擇買魔鬼氈鞋子。
我們問這孩子,為什麼寧可穿魔鬼氈球鞋,不想練習學綁鞋帶,他不假思索就回答我們說:“我學不會像大人一樣綁鞋帶,我媽就覺得我很遜,弄得我也很煩。有一次,我綁成功了,我媽卻說我綁法不正確。她還說,連我弟弟都綁得比我好。我火大了,我媽也是。於是,我決定從此只穿魔鬼氈的鞋子,這樣我媽就不會再為這種事罵我,也不會再說我很遜了。不過反正我的手確實不太靈巧。”唉⋯⋯
學習的過程有時既混亂又漫長。每到一個新階段,請讓你的孩子盡量嘗試、犯錯、重來吧⋯⋯別催促他。他總有一天能學會!
請儘可能讓他自己來,並跟他說:“你看,你做到了”、“我以你為榮”⋯⋯
讓孩子獨立自主,也是鼓勵他自己做抉擇。讓他從小就練習自己做些簡單的決定,日後將比較懂得做困難的決定。
例如,兩歲起,讓孩子選擇他甜點想要吃哪種水果、睡前想聽哪個故事,接着便是他想穿什麼衣服(當然要符合季節天氣)、想要送什麼生日禮物給朋友等等。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等於在告訴他,大人信任他,且他的意見是重要的。當然你可先判斷好哪些事情能由他決定,而哪些事情由你決定。
父母務必要了解的是,假如日常生活中無法獨立自主,課業學習上也就無法獨立自主。
方法二:讚賞孩子,累積成功的自信!
你的孩子從學校帶了一張很漂亮的圖回來,圖上畫的是⋯⋯其實,你看不太懂畫什麼。他說是一隻恐龍,你卻覺得是後立體主義的抽象鬼畫符。該說什麼好呢?
就算結果不盡理想,你總能找到值得讚賞的地方,並舉出孩子“做得很好”的部分:“你畫得好棒,你選的顏色很漂亮唷。”還可以這樣稱讚孩子:“你把被子疊得很整齊”、“我剛才講電話時,你沒有吵鬧,很乖”、“你幫忙我把買的東西裝袋,是我的得力助手”、“好棒喔,你中途都沒放棄,一鼓作氣把題目做完了”⋯⋯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平白無故吹捧孩子。關於這方面,美國小兒科醫師布列茲頓(Thomas Berry Brazelton)指出,孩子需要誇獎,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成功。不過,過多的誇獎和稱讚,恐怕也會成為太沉重的壓力;而批評會使他受傷、減損他的自尊心,導致他變得被動。過與不及都是程度多寡和說話方式的問題。
方法三:針對行為,用正面、有建設性的方式跟孩子說話
拜許多正向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之賜,我們現在知道,形式會影響內在。比起以負面形式表達的訊息,我們的腦袋更能理解那些肯定且正面的訊息。與其說“別大喊大叫”,你可以說“請你說話小聲一點”,與其說“別用跑的”,可以說“請用走的”,與其說“不可以打你妹妹”,可以說“請對你妹妹好一點”等等。
建立自信先從自我尊重開始。如果替孩子貼標籤,諸如“他很耍寶”、“他老是遲到”、“他是我們家的藝術家”、“他是文青”,無異是把他關進一個他再也出不來且可能令他感到挫折的角色里,就算這標籤是正面的也一樣。重點是永遠要對事而不對人。
譬如說,假如你兒子弄壞了妹妹的洋娃娃,最好別說“你不乖”,而要說“你弄壞了你妹妹的洋娃娃,這樣不乖”。同樣地,說“你這題做錯了,再做一次,一定做得出來”比說“你怎麼這麼笨呀?”更有建設性許多。
這樣一來,針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的行為,這樣能大幅降低他的焦慮感和被貶低的感覺。別忘了,他和你一樣,也有犯錯的權利。
方法四:只鼓勵正面行為,給孩子想要的注意力
我們經常發現,除了情緒之外,孩子的負面和擾人行為也非常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闖禍、犯錯、不聽話、鬧脾氣唱反調、叫不動、說髒話、動粗,都是些本質上就會引起父母強烈反應的行為。而這一點,孩子也發現了!一個孩子如果想要引起爸媽的注意,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想辦法做出一些負面行為。
怎會這樣呢?這原理既簡單又是人之常情,已盛行了無數年。由於父母一再聚焦於孩子的負面行為、表現出強烈反應,並總是把正面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等於傳遞出以下訊息:假如你想要獨佔爸媽的時間和注意力,就儘管闖禍、不做功課、不洗澡、打妹妹、罵老師、抽煙、翹課等等。這麼一來,你爸媽一定會有所反應,時時刻刻緊盯着你。他們一定會非常關注你。
我們有時會聽到孩子告訴我們說:“我爸媽呀,他們都只在乎我哥哥,但他明明就讓他們覺得很煩,他們都不在乎我。我懂了。這下子,我也要學他一樣,乖乖聽話根本沒用,這樣他們也會開始在乎我了。”那麼,到底該怎樣才能跳脫這種惡性循環呢?
答案太簡單了,你一定會覺得簡單到簡直不像真的。然而,效果卻好得不得了。
假如我希望孩子表現出正面的行為,那麼我就必須更加關注他的正面行為,而少關注負面行為。
這並不代表孩子做錯事時,我不該加以管教。這意思是,我將鼓勵、誇獎、讚許、贊同孩子的所有正面行為。我將讓他看到,他若選擇適當的行為,將能獲得所有這些好處:讓爸媽高興、被認同、爸媽心情較放鬆也較不會罵人、有更多時間玩等等。
正面行為也許在性質上有所不同:甘願地開始做功課、不會一受挫折就大發脾氣、自動自發、自己規劃功課進度、前一天晚上就先準備好隔天要用的教材等等。
身為家長,我一開始會先讓他了解我的期待,並替他擬定三個很明確的任務,一開始的時候,每星期最多不超過三個任務:我晚上六點開始做功課,不拖拖拉拉。我在吃晚餐前,先把我明天上課要用的東西都準備好。我發脾氣的時候,不許再把作業簿丟地上。
以下的“正增強表格”,拯救了不少絕望的父母,你很容易就能依你想要的任務和依孩子的年齡,製作出屬於你們的表格。
這種正增強表格的用意在於為親子之間增添客觀性。遊戲規則如下,且必須在事前講清楚:任務完成時貼一個綠點,沒完成時貼一個紅點。假如一星期下來,孩子得到了四分之三的綠點,就能獲得一個獎品,不見得是物質上的獎品(出去玩、玩電玩遊戲、周末多看一小時電視),建議選項是和孩子一起從事的活動。
每次貼綠點都要誇獎他,貼紅點時什麼也別說,只要當著他的面在表格貼上紅點即可。
不可用紅點威脅恐嚇說“要是你不做這件事,就賞你一個紅點!”,以免又陷入討價還價和罪惡感中。在一天結束時做今日總結,並發配點數。
一星期結束時,如果紅點居多,請別開始長篇大論說教,那是沒用的。反而請你鼓勵孩子,誇讚他的某項進步,或表達正面期許(“我知道你下星期一定就能做到了”)。我們甚至想建議,在剛開始第一個星期時,最好要盡量放寬標準,他才會覺得自己做得不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學習當然與腦袋和心情息息相關。不過,很重要的是不能忽視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個經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身體,也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 ─摘自:《法式翻轉教養:拯救無數法國媽媽、孩子和老師的“全腦心智圖”學習法》野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