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3年9月12日】(本台记者谢伯壶综合报导) 这几天,「信息茧房」一词上了微博热搜,红遍中国互联网。因为一则关于情侣吵架的抖音视频下方,男女看到的评论也不同。但现在,网友发现事情没这么单纯。
中国新浪用户《差评君》在11日就发表一篇文章,提到有网友在看见这则视频后,开始进一步测试。她注册了一个新的抖音号,把自己假扮成老年人,关注了跟老年人内容有关的视频,不断给这些视频点赞。
这样操作一小时后,她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难以想像的新世界。在线PK的不再是年轻的主播,而是几位毛发稀疏、头顶油亮的大爷;线上连麦的网友,也是差不多岁数的阿姨。
一则大爷品茶的视频下方,排在前面的评论,都是真正的中老年人。但当博主换回自己账号看同一则视频时,她发现评论区第一条竟是一个从未见过的评论。
没想到不一样的年龄,看到的评论区也不同。测试过程发表后,许多网友也开始进行测试。
有网友就联想到之前的经历,认定「 算法确实在定制评论区 」。也有网友表示难怪每次刷评,发现很多人都在鸡同鸭讲,现在才知道原来大家看到的评论区版本根本不同。
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 阴谋论 」,是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故意挑起男女对立。
所谓的「信息茧房」(又称资讯茧房),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随著网路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量的剧增,每个人都能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个人日报,但这种资讯选择行为将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这种现象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随著算法技术的发展成熟,「信息茧房」逐渐被大众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用以批评演算法分发所导致资讯接收窄化、资讯结构失衡问题。
若评论区之后不依时间或是热度排序,而是交由算法来处理一切,那将会导致有共同的标签(性别、爱好)的人,被拉在同一个群体评论区,会导致一些本该被人们看见的相反意见完全消失。
这起事件发生后,大家也才开始发现不对劲,因为自己的权利可能会遭到剥夺。毕竟算法没推荐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搜索到;但没推荐的评论,我们却很难看到。
文章最后,差评君分享了一个早期江湖流传的段子:
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责任编辑:唐洁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