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聲2023年9月12日】(本台記者謝伯壺綜合報導) 這幾天,「信息繭房」一詞上了微博熱搜,紅遍中國互聯網。因為一則關於情侶吵架的抖音視頻下方,男女看到的評論也不同。但現在,網友發現事情沒這麼單純。
中國新浪用戶《差評君》在11日就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有網友在看見這則視頻後,開始進一步測試。她註冊了一個新的抖音號,把自己假扮成老年人,關注了跟老年人內容有關的視頻,不斷給這些視頻點贊。
這樣操作一小時後,她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難以想像的新世界。在線PK的不再是年輕的主播,而是幾位毛髮稀疏、頭頂油亮的大爺;線上連麥的網友,也是差不多歲數的阿姨。
一則大爺品茶的視頻下方,排在前面的評論,都是真正的中老年人。但當博主換回自己賬號看同一則視頻時,她發現評論區第一條竟是一個從未見過的評論。
沒想到不一樣的年齡,看到的評論區也不同。測試過程發表後,許多網友也開始進行測試。
有網友就聯想到之前的經歷,認定「 算法確實在定製評論區 」。也有網友表示難怪每次刷評,發現很多人都在雞同鴨講,現在才知道原來大家看到的評論區版本根本不同。
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 陰謀論 」,是短視頻平台通過算法,故意挑起男女對立。
所謂的「信息繭房」(又稱資訊繭房),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他指出,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網路技術的發達以及信息量的劇增,每個人都能隨意選擇關注的話題,並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個人日報,但這種資訊選擇行為將會導致「信息繭房」的形成。
這種現象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隨著算法技術的發展成熟,「信息繭房」逐漸被大眾認可並被廣泛使用,用以批評演算法分發所導致資訊接收窄化、資訊結構失衡問題。
若評論區之後不依時間或是熱度排序,而是交由算法來處理一切,那將會導致有共同的標籤(性別、愛好)的人,被拉在同一個群體評論區,會導致一些本該被人們看見的相反意見完全消失。
這起事件發生後,大家也才開始發現不對勁,因為自己的權利可能會遭到剝奪。畢竟算法沒推薦的內容,我們還可以搜索到;但沒推薦的評論,我們卻很難看到。
文章最後,差評君分享了一個早期江湖流傳的段子:
互聯網的作用,原本是讓井底之蛙開一開眼界,認識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實際情況是成千上萬隻井底之蛙通過互聯網互相認識,互相認同和肯定,並經過長久的交流之後達成共識:世界確實只有井口這麼大。
責任編輯:唐潔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