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3年9月15日】(本台记者郑欣综合报导)
不祥之兆? 港「夜缤纷」启动礼惊现白狮
继早前推出「开心香港」反响平平后,港府14日举行启动礼再推「香港夜缤纷」,以期带旺本港晚间市道。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4日傍晚在西九文化区主礼「香港夜缤纷」启动礼,亲自用 LED 光棒为醒狮点晴,并宣布会在中秋节前后开始到明年年初,陆续推出一系列夜间消闲、美食、文化等活动,予大众一家大小、朋友、同事「夜晚多一点娱乐」,放松心情,令夜晚的市道「旺返啲」。
陈茂波说,活动涉及多元娱乐体验、特色体验、文化艺术等主题,包括在逾80间商场将举行活动,如直播英超赛事、办电影晚会等;市民可以用优惠票价坐开篷巴士,港铁亦推出限时晚间车票优惠,以及在观塘、湾仔、西环海滨搞周末晚上活动,有音乐和无人机表演等等。
被问到今次活动的经济效益,以及会否担心高估活动的实际效益,出现「昙花一现」的情况。陈茂波仅称,是希望市民多些外出走动,「人气旺自然财气旺」。他又指,疫情造成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政府提出的活动是抛砖引玉,希望不同商户商场协助,推出优惠和新产品吸引人流。
有眼尖的网民发现,今晚负责启动「香港夜缤纷」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旁站的是一头白色醒狮,而在香港丧葬文化中,白醒狮又称为「丧狮」、「孝狮」或者「马超狮」,出自三国时期西凉马超报丧父之仇的故事,相传当时马超带兵讨伐曹操,全兵战甲皆为白,以表带孝之意。
不少网民指,白狮出现于官方启动礼乃不详之兆,认为整件事太不可思议。
有网民说,「我网络上看到这幕后震惊了」,「而家(现在)呢班(这班)官员既(的)质素真系五百年一遇」;还有网民说,「历史传统,醒狮向来都是黄色,但今时今日黄色就是罪,所以用咗白狮,才做出喜事变帛事办的效果。」也有网民揶揄,「即系证明香港依家(现在)真正颠倒黑白是非,好应景。」
无独有偶。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日前为杭州亚运造势时,在微博发布影片,居然将南宋人林升的著名「亡国诗」〈题临安邸〉当作文案,用来宣传杭州之美,引发网民一片嘲讽之声:「没想到人民日报的文化水平这么低」,「体制内反贼越来越多,圣上招架不住了」。
撤资潮持续 澳国民银行将关闭港办事处
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陆续有领航投资、Motley Fool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撤离香港。14日,再有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NAB)宣布将关闭其香港办事处,把业务整合到中国上海、新加坡及日本。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14日发声明指,其香港分行将在未来18个月内、即2025年初全面关闭。
该行亚洲区高管Krista Baetens指,「关闭香港分行是艰难的决定(difficult decision)」,但强调决定是经过「全面的战略评估」。又表示,集团仍致力在亚洲发展,而新加坡、东京和上海的分支机构将成主要客户服务中心。
《路透社》引述KCM Trade首席市场分析师Tim Waterer的看法,指情况或反映「外国企业认为香港的经营条件不如以往般有利」,相比之下,选择新加坡等地营运阻力会最小。
澳洲国民银行在香港的办公室位于湾仔,有约50名员工,主要为亚太区提供金融支援服务,包括贷款、贸易融资以及供管理债券业务的市场交易台。
今年6月,澳洲另一家大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Banking Corp.)关闭其香港分行,目前仅澳盛集团(ANZ)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仍继续香港的业务。
多伦多连侬墙相展闭幕 策展人吁港人谨记初心
港人摄影团体于多伦多一连六天的摄影记录展《MemoRies!墙话短说》于周四(14日)闭幕。展览策展人Grogu指,希望举办相展唤起香港人的记忆,同时寄语港人谨记初心。
据追新闻报导,《Memo-Ries!墙话短说》由9月9日至9月14日在多伦多Beaver Hall Gallery举行,展出2019年社运期间多达80多幅连侬墙照片。
首日开幕仪式,多伦多首席副市长Ausma Malik以及多伦多支持中国民运会共同主席吴温温等多人到场。
Ausma Malik致词时表示,展览展示2019年社运期间的集体回忆,寄语香港人为下一代,切勿放弃及忘记历史,应继续为人权奋斗;吴温温则表示展览是一个治疗过程,能够治疗港人走过的创伤。
出席者港人邝小姐说,对于再次看见连侬墙表示非常感触,令她回想2019社运的种种情景。另一名卫小姐则表示,连侬墙是昔日和平示威的其中一个象征,希望港人不要忘记香港所发生过的事情,同时继续坚持争取公义。
策展人Grogu表示,社运期间摄影团体到访香港各区拍下多幅连侬墙的照片,希望借由相展唤回港人的记忆,并勉励同路人「唔好(不要)增加伤心,而系记得我哋嘅初心(而是要记得我们的初心)。」
连侬墙发源于1980年代的捷克,是当年民众表达对共产政权不满的象征。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香港各区隧道及天桥等地均有人自发设立连侬墙,供市民表达诉求及张贴文宣,最终成为港人心中的一场集体记忆。
责任编辑: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