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聲2024年1月30日】(本台記者鄭欣綜合報導)
恆大清盤迎終局 或掀「雪球效應」
香港高等法院29日向中國恆大發出清盤令。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今次清盤是前所未見,不排除引發房地產業的「雪球效應」, 進而衝擊中國大陸經濟。
據報,此次清盤令只涉及恆大集團,與旗下的子公司無關。但恆大遭勒令清盤後,同系公司股票上午停牌。停牌前,中國恆大暴跌20.87%,恆大汽車重挫18%,恆大物業跌2.5%。
此前,法庭已經7次延遲對其清盤的聽證會,讓公司有機會提出債務重組方案。
香港中達證券房地產分析師蔡鴻飛(Cai Hongfei)指,清盤是可以預期的結果,「恆大已經沒有經營能力了。它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所以除了清算別無選擇。」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伍禮賢(Kenny Ng)說,清盤令可能影響投資者對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信心,以及內地居民的購房意願,進而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衝擊。
總部設在美國波士頓市的投資工資NATIXIS資深經濟學家Gary Ng說,投資者會擔心恆大清盤是否會對其它房地產開發商造成滾雪球效應,因為有很多公司正等待可能被清盤的命運。
恆大清盤的一個懸念在於,北京是否會同意香港法院所做的破產清盤決議在大陸城市執行。
中國大陸和香港早前簽署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29日起在兩地同時生效,但相關安排暫時不適用於8類民商事案件的判決,當中包括破產(清盤)案件。
過去北京曾同意在深圳、上海和廈門等地承認香港法院發布的清盤令,但由於中共的法律制度不透明,清盤令一直難以執行。
有報導指出,北京當局仍然期望恆大能夠向業主交付已出售的住房。如果北京不承認香港法院所做的破產清盤決議,港方發出的清盤令就只適用於恆大海外債權人,也只涉及恆大海外資產。而恆大大部分資產在中國大陸境內,海外資產不多,因此海外債權人能夠分配到的資產不多,在香港買了恆大股票的股東,恐怕一切付諸東流。
如果香港高等法院的清盤令受到大陸法院承認,則恆大集團大陸的資產也會被逐一變賣,藉此償還債務、保障債權人權益。
另外,恆大案件複雜且資產規模、利益相關者人數眾多。分析指出,其清盤程序將比一般案件更加困難。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的重整服務董事總經理吳宓認為,由於恆大資產涉及跨境清盤,難度較大,加上恆大在境內外都有債務和債權人,需要處理這些債權人及債務問題後,才能將有價值的資產迴流至控股公司的結構中,可能至少得5年才能處理完畢。
會計公司立信德豪董事兼業務發展及市場總監林鴻恩認為,這是合理及偏向樂觀的估算。
他說,恆大的大部分資產及債權人都在中國大陸,這增加了清盤的複雜性,因為清盤人需要與中國大陸律師配合,由律師負責走訪不同地方的政府或機構,以處理資產和負債方面的工作。
他指出,中國大陸多個省市和地方政府或涉及不同法院的法律程序,過程需時,也增加清盤的難度。
林鴻恩形容,「今次清盤是前所未見、具標誌性的案例。」
中國化成定局 港產業陷「垂死中」
香港自國安法生效以來,大量人才流失,國際金融地位岌岌可危。雖然港府官員一再聲稱由亂入治、由治及興,但外界並不認同。
《經濟學人》日前發表題為「香港愈來愈不是一個國際城市」的報道,指香港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人口只有750萬的香港,近年約有20萬人離開,導致人才外流。去年港府取消封控後,宣布一系列「搶人才」措施,惟對象以中國大陸為主。2023首11個月向外國人發放8000份簽證,但對大陸人發放的簽證數量是西方人的10倍。
報道又指,最令人不安的是香港正在越來越中國化。以往來港的中國人主要來自中國南部,不少人都講廣東話,但近期湧入香港的人,就來自中國各地,令普通話成為企業董事會首選語言。
報道引述一名在英國受過律師培訓,在香港擔任金融分析師的女士指,申請每一份工都要講普通話,香港所有商業活動都面向北京。
另外,疫情解封以來香港經濟復蘇力道明顯不足。有學者直言,很多產業正在「垂死中」。
《明報》29日報導,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及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指出,香港經濟在中共(新冠)病毒疫情封鎖3年期間錯失發展良機,再加上地緣政治讓解封后的經濟復蘇事倍功半,多項產業沒新賣點,金融業未來難以預估,觀光業不復榮景,正面對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
王於漸認為,香港最大的挑戰其實是人口老化,香港雖仍有制度優勢,但人才不足。
王於漸還指,靠大陸開放自由行旅客來港的經濟模式增值不高。認為香港需認識目前全局,未來兩三年辯論何去何從,及確立步驟重建新定位。
另據「香港01」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近日在一項發展香港河套科技創新園區的研討會上指出,香港本來是深度嵌入區域、嵌入國際的,但現在「有一個孤島化的趨勢」,經濟情勢未來會更嚴峻。
他指出,香港被「孤島化」的原因除了過去幾年的政治動蕩,還有美英等西方國家對香港的圍堵,以及來自區域的競爭將香港金融人才、法律人才吸引走。
港人無緣奧斯卡影后新劇 名導周冠威嘆可悲
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的新劇《外籍之人》(Expats)日前在亞馬遜影音串流平台(Amazon Prime Video)全球上架,但在香港卻顯示「所在地區目前無法觀看」。外界猜測,劇集作品內容以香港2014年「雨傘運動」為背景,兼出現「撐傘」和「黃絲帶」等場面,令該劇在香港未能上架。
《外籍之人》由好萊塢華裔編劇兼導演王子逸(Lulu Wang)根據同名小說編導,講述妮可基德曼扮演的主角因結婚到香港定居,期間認識另外兩位美國女性,三人命運環環相扣,妮可基德曼劇中的兒子更意外失蹤。
從Prime Video去年12月發布的預售片所見,《Expats》一劇充滿大量香港元素,包括出現中環、維港、旺角「女人街」(通菜街)、美孚新邨等。另有媒體指,而在劇集的倒數第二集,將重現2014年雨傘革命的場景。
雨傘革命發生在2014年,示威者為爭取香港特首「真普選」到主要幹道靜坐或遊行,過程中用雨傘抵擋警察釋放的胡椒噴霧,因此被稱為雨傘運動或革命。
對於劇集設定故事背景為「雨傘運動」,導演王子逸早前接受時尚雜誌Vogue訪問時說:「2014年是香港正處於改變命運的邊緣時刻,抗議活動帶來很大的希望,我認為很多人也因此期待改變發生。」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對自由亞洲表示,已向亞馬遜查詢封鎖了香港用戶的原因,正等待回復。他估計,該劇在香港未能上架,原因之一可能牽涉《港區國安法》的「風險考慮」。
《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指,《Expats》能否在香港上架是決定於亞馬遜,不便揣測。但認為在政權眼中「敏感」的影片,只要在境外放映,「國安之手」很難伸長至海外。
周冠威續指,近年感受到電影人創作時有「中國因素」的壓力,令創作者自我審查,這趨勢正在全球蔓延。
他以Netflix為例指,反送中是世界大事,但已有這麼多的香港「反送中」紀錄片中, Netflix竟然一套都沒有。
周冠威慨嘆,「自由文明的西方公司、甚至創作人,都有這樣的考量,這個是可悲的。」
責任編輯: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