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3年2月14日】(本台记者王倩/梁欣采访报导) 中共结束实施近3年的严格防疫封控措施后,通胀在1月份加速上升。民众担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一原深圳高管指出了一项助燃因素。
《华尔街日报》2月13日报导,中共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2.1%,比前(12)月份1.8%同比增速加快。
海外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商品面临通缩压力。1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0.8%,降幅高于前(12)月份的0.7%。也表明国内需求下降,难以重振上游行业。
北京当局的封控措施冲击了中国经济增长。有经济学家预计,在被压抑的消费支出带动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反弹。
生活在中国的百姓是什么感受呢?13日,上海徐女士向希望之声表示,封控了3年,很多企业倒闭,进而导致很多人失业、生活困难。
她说:「现在物价上涨,生活艰难;最关键的就是医疗改革,越改百姓的负担越重,这个很关键。有钱也不敢消费,一生的积蓄送到医院都不敢消费;再过几年以后我不知道我怎么办!?」
报导说,中国经济的加快增长预计会推升国内通胀。
但高盛经济学家的模型显示,2023年中国以CPI衡量的通胀率平均预料约为2.2%。去年中国通胀率为2%,低于中共当局设定的3%。
一大陆深圳企业高管王强在中共实施疫情封控政策后,很快就失业了。他向希望之声表示,百分之百的菜价都在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日用品都涨价。国际油价140美元1桶时,国内油价8块多最高。他质疑说:「现在国际油价好像是80左右(1桶),现在我们的油价也9块了?」
王强注意到,国内通货膨胀不断上涨,也是因为近年中共央行M2货币发行量的比例不断增加,推升了中国的物价。他说:「我这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刚好今天也看到,中国从2018年到2022年的这个广义货币M2的余额变化情况,每年都有增长。基本上,18年到19年是增长16%;19年到20年是增长21%。这个货币发行量,你想想这个对应的物价指数?」
据TRADING ECONOMICS网站制作的有关中国货币供应量图表显示,中共央行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不过没有王强提出的那么高。
另据中共央行金融统计资料报告,去年4月以来广义货币(M2)不断以两位数增长: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去年12月末,同比增长11.8%;11月末,同比增长12.4%;10月末,同比增长11.8%;9月末,同比增长12.1%;8月末,同比增长12.2%;7月末,同比增长12%。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研究员任重道向希望之声分析,官方的通货膨胀数据不是那么严重,原因有二。「货币在金融系统当中打转;另一种,是无效的浪费的投资。单指通膨来说,猪肉在里面的权重比较大,现在猪肉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也带动了通膨率的下降,食品类的涨幅也是蛮大,所以这个基准的构成不太准确。」
「广义货币(M2)供应量其中还要注意到,居民的储蓄增加了非常的多。就说明现在经济情况不好,百姓不想花钱不去消费。这也是中南海最在意的一个事情,就是消费不振。」
责任编辑:林莉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