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3年1月24日】(本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目前,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人心思「润」:不仅富人纷纷出逃,工薪阶层也想着「润」出中国。分析指出,这对中国经济来说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没人愿意在中国消费,没人愿意在中国投资,等待中国的将是百业凋敝,一片萧条。据野村经济学家计算,在中共病毒疫情期间,中国家庭积攒了7200亿美元的超额储蓄。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润」潮,这笔钱恐怕也会流出中国。
中国方兴未艾的“润”潮
中央社1月22日报导,中国几乎每一个人对前途都感到迷茫,无论是动不动就来的封城,还是商业环境的恶化与艰难,再到政治气氛的高压,不仅中国富人纷纷「润」了,不少中产阶级去年也兴起了「润」到国外的念头,让中国内外的移民业者咨询量大增。
报导称,中国这波「润」潮大致有3大波。一是2022年6月初上海刚解除长达2个月的封城时;二是10月下旬中共20届一中全会揭晓新一届政治常委名单后;三是官方12月下旬宣布,今年1月8日起停止入境集中隔离后。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咨询及办理移民的中国民众,很多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甚至有一些不见得算得上中产阶级的普通工薪阶级,这和以往的以富豪和高官亲属为主的背景,明显不同。
在加拿大经营华人移民业务、来自中国的林女士指出,2022年咨询及办理美、加移民的中国人,财力明显不如以往的富豪等级。但这代表的是,动起移民念头的中国人正在迅速增加,从金字塔顶端,向下蔓延到人数更多的中层。
「润」作为中国目前最流行的词语似乎成为时代的标志性潮流之一。
纽约时报1月20日报导,2022年,许多商界人士移居国外,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永久的。他们加入到一波移民潮中。
报导说,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给他们留下了精神创伤。虽然当局已在最近几周转向对商业更友好的调子和政策,但企业家阶层不会再轻信中共当局的说辞,他们对中共领导层失去了信心。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个人、家庭、公司和顾问们,正在把新加坡视为能够帮助他们度过未来风暴的方舟。
新加坡当地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房产交易里最多的是大陆买家,国际学校爆满,数以百计的中国人申请数量极少的学位。中餐厅中的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可能4月前都无法预订。
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因中国人涌入而得到了双重提升。在新加坡的中国家族基金的数量,已经从几年前的少数几个飙升到今天的约600个。同时,去年约有500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注册,准备利用他们在新加坡的地位,更大胆地进入印度和其他面临障碍的司法管辖区。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在新加坡购买房产的情况已经有两年之久。根据政府数据,中国公民在2021年购买了1738套公寓,比2019年高出50%,是2012年以来最多的一次。2022年的购买量略有下降,但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314套。
釜底抽薪 7200亿美元资金留不住了
中国人方兴未艾的移民潮对中国经济构成“釜底抽薪”的威胁。在“润”出中国的同时,资金也随着流出去了。
据彭博报导,在中共病毒疫情期间,中共政府并没有像美国和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那样直接向公民发钱,但中国家庭在此期间依然积攒了巨额资金。
野村控股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中国银行账户和收入数据的研究,计算出中国家庭已经积累了超额储蓄,达到7200亿美元。
据2022年3月份发布的《招商银行年度报告》显示,在中国,2%的人群(按14亿人计算,大约是2800万人)占据了社会80%的财富。
这意味着,这笔超额储蓄中,绝大部分应该属于富有的少数人,他们目前可能不会将这些钱留在中国消费,很可能会带出中国,到其他国家投资。也就是说,此前有中国经济学者希望居民拿出储蓄来救房地产,这个期望在流行的“润”潮下,简直苍白无力。
对于中国经济前景来说,这是一个恶兆,表明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在中国消费,不愿在中国投资,随后发生的事情将是百业凋敝,一片萧条。而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中国支柱产业房地产。
据华尔街日报1月20日报导,2022年,中国的住房市场销售下滑、价格下跌且失业广泛,从增长引擎沦为经济拖累。
报导说,去年中国新建住宅销售额大跌28%,至相当于1.7兆美元,创下五年新低。销售面积则降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受到房企债务违约潮、预售楼盘施工延期以及中共病毒(新冠)封控措施削弱消费者信心等因素的拖累。
2022年土地出让面积下降53%,低于1999年中共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该项数据时的水平。这意味著,未来的新建商品住宅供应将远低于房地产市场最近几年的繁荣期。
华尔街日报报导指出,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表明,中国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破裂,在该市场达到拐点之前,低迷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共副总理、习近平的最高经济顾问刘鹤早些时候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表示:「房地产在中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刘鹤还表示,房地产领域风险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果断出手进行了干预。
不过,报导指出,虽然再出现一波开发商违约的风险已经化解,但据一些因楼市低迷而失业的前员工称,损害已经造成。
责任编辑:林莉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