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2年12月9日】(本台记者斐珍、李慧采访报导)
中共海关12月7日报告显示,中国11月进出口贸易双双大幅大跌,跌幅超过了专家们之前的预测。其中出口降幅接近9%,尤其对美出口锐减25% ;进口降幅超过10%。这样大的跌幅在过去数十年中极其少见。
有观点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国内外需求下降,生产链受到清零抗疫政策的严重冲击,以及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的整体衰退。
台湾资深政经评论家吴嘉隆对希望之声表示,清零和封控当然妨碍到经济活动,但清零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不是近期才有。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的收缩,11月美国加大了升息幅度,同时美中贸易战和美国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也给中国的进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另外,为了规避关税,中国很多出口产品存在「洗产地」行为,比如从越南或其他国家出货,而不是从中国直接出货到美国。
伦敦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出口可能会继续萎缩。
路透社也引用他的话指出,疫情防控已非主要因素,「更大的影响来自全球对中国货物需求的下降」。
中共官媒7日报道说,中共政治局在前一天开会讨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会议强调北京明年的工作重点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内需和对外开放。
但吴嘉隆表示,外资撤离已是既定方向,「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经济的下行、出口进口的衰退,投资、房地产、内需的持续衰退。经济收缩的力道是一种趋势,很难说马上扭转」
吴嘉隆指出,导致外资撤离的并非仅仅是清零封控,「而是他政策没有透明度,而且政策的粗暴性,甚至于会造成人道灾难的问题,是制度跟政策造成的,还有体制的、地方中央的协调配合出问题造成的。这样的问题当然不适合外商来中国投资。所以跟中国市场、中国经济的脱钩显然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责任编辑:杨正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