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聲2022年12月9日】(本台記者斐珍、李慧採訪報導)
中共海關12月7日報告顯示,中國11月進出口貿易雙雙大幅大跌,跌幅超過了專家們之前的預測。其中出口降幅接近9%,尤其對美出口銳減25% ;進口降幅超過10%。這樣大的跌幅在過去數十年中極其少見。
有觀點認為,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國內外需求下降,生產鏈受到清零抗疫政策的嚴重衝擊,以及中國房地產行業持續的整體衰退。
台灣資深政經評論家吳嘉隆對希望之聲表示,清零和封控當然妨礙到經濟活動,但清零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不是近期才有。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的收縮,11月美國加大了升息幅度,同時美中貿易戰和美國對中國實施技術禁運,也給中國的進出口帶來一定影響。另外,為了規避關稅,中國很多出口產品存在「洗產地」行為,比如從越南或其他國家出貨,而不是從中國直接出貨到美國。
倫敦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的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在未來幾個月,出口可能會繼續萎縮。
路透社也引用他的話指出,疫情防控已非主要因素,「更大的影響來自全球對中國貨物需求的下降」。
中共官媒7日報道說,中共政治局在前一天開會討論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日益加大的壓力,會議強調北京明年的工作重點是穩定經濟增長,推動內需和對外開放。
但吳嘉隆表示,外資撤離已是既定方向,「所以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經濟的下行、出口進口的衰退,投資、房地產、內需的持續衰退。經濟收縮的力道是一種趨勢,很難說馬上扭轉」
吳嘉隆指出,導致外資撤離的並非僅僅是清零封控,「而是他政策沒有透明度,而且政策的粗暴性,甚至於會造成人道災難的問題,是制度跟政策造成的,還有體制的、地方中央的協調配合出問題造成的。這樣的問題當然不適合外商來中國投資。所以跟中國市場、中國經濟的脫鉤顯然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責任編輯:楊正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