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幾十年來爆炸式增長:從80年代的0.67%升高到2010年的11.6%,增加了17倍!
區區30年間,為什麼中國人就變得這麼容易得糖尿病了?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
來吃大魚大肉
專家們的解釋是:中國人有節約基因,“由儉入奢”之後,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所謂節約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時,身體的某些基因會最大限度地吸收營養。
改革開放後,突然富裕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這個基因仍在開放着,營養物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營養過剩。
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基因決定了咱就是“吃苦”的命,拿“吃糠咽菜的基因”來吃大魚大肉,這種吃法會讓人沒吃幾天飽飯就變胖,就得糖尿病。
原來是下田種地,現在把地都賣了,吃得好,活動量減少,屬於經常坐着不運動的生活方式。人們一旦開始了“敞開吃、悶頭睡,出門靠車”的生活,再要“管住嘴、邁開腿”,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從現在開始跟老祖宗學習“穀物為主、少油少鹽、吃八分飽、辛勤勞作”的生活方式,或許還不晚!
糧食吃得越來越細!
中國傳統的飲食以五穀為基礎。就在三十年以前,我們大多數人吃的還是糙米,沒有經過深加工。
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糧食越吃越細,現在精白米面是我們經常選擇的,可精米精面幾乎不含纖維,吃進體內,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謝,會讓血糖急速升高。
但活動量越來越少,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馬上消耗掉,活躍的胰島素只能把盈餘的葡萄糖儲存起來,但如果我們每天吃進去的熱量總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來越高了。身體若是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便會得糖尿病。
所以現在更提倡的是粗細搭配,給白米飯添些雜豆(紅豆、綠豆、芸豆、豌豆等)、雜糧(糙米、大麥米、玉米碎、燕麥等),如果愛吃面,就在精白麵粉中加些玉米粉、黃豆粉、紫薯粉。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國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文化向來鄙視“肌肉男”!
“四肢發達”始終不是褒義,人們更認同斯文纖細的“白面書生”,不像歐洲,讓“秀”肌肉的雕像成為文化符號,這種觀念導致的肌肉不發達,或者說,肌肉欠缺鍛煉,也是中國人糖尿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因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運動,肌糖元就把食物轉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會降下來,很多糖尿病人吃飯之後血糖高,走半小時就降下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肌肉在降糖。從這個角度上說,年過四十的人,要有所側重地長長肌肉,為的就是給未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預留空間。
長肌肉的辦法就是適度的負重練習,如果你能堅持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鐘的話,最好還能保證每周兩次的負重,無論是舉啞鈴,還是給腿上綁了沙袋後抬腿或者步行,總之你要感到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繃緊了,而且覺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鍛煉。
(來源:阿波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