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1年4月8日】(本台记者斐珍综合报导)
全球第2大服饰零售商H&M因曾发表声明“拒用新疆棉”,近期突然遭到中国消费者抵制,掀起拒买风暴。《纽约时报》报导指出,中共试图逼迫国际品牌表达立场,品牌业者又遭到人权团体的施压,想要兼顾欧美与中国市场似乎愈来愈难。
新疆维吾尔族人遭受中共的大规模拘禁、强迫劳动等侵犯人权的迫害,近年来便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海恩斯莫里斯(H&M)早在去年便在官网发出声明,承诺停止采购新疆棉。
而今年中共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的行径被美英等国先后定性为“种族灭绝罪”后,3月底,美、加、英、欧盟联合祭出对新疆官员的制裁。而在北京当局推波助澜的鼓动下,中国消费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包括H&M等多家知名国际厂牌沦为攻击箭靶。
《纽时》报导指出,整体事件凸显长期倚赖中国原料与制造的国际服饰品牌,如今开始要面临重大难题,其中涵盖政治性报复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剥削弱势劳工引发的声誉危机。
报导分析,国际服饰品牌若继续使用新疆棉,华府可拿出前总统川普颁布的进口禁令,劳工维权团体也会指控他们与北京共同压迫维吾尔族人。
而此时,许多被鼓动充满民族主义的中国消费者指控欧美关注维吾尔族人处境是介入中国内政、图谋破坏中国发展,国际服饰厂牌“拒用新疆棉”更激起他们的更大怒火。
报导中也探讨到,在全球化年代,近十年来,国际服饰厂牌早就习惯遭批评剥削缅甸、孟加拉等国劳动条件极差的廉价劳工,品牌的应付策略是制定供应商的标准作业程序,让他们聘顾的稽核人员去确保供应商至少在表面上是符合规范。
不过“中国制造”的产品为国际服饰品牌带来的风险就高出许多。报导指出,中国棉花的来源有85%来自新疆,也就是“新疆棉”等同于“强迫劳动”的代名词。上百万维吾尔族人被关进“再教育营”拘留并被迫劳动。美国政府今年1月把它正式定性为“种族灭绝罪”,华府也尝试防止美国民众购买“新疆棉”制成的服饰。
对于这样的指控,北京政府宣称新疆棉花主要以自动化采收,但依据当地政府去年公布消息,近2/3棉花是由人工采收,多数维吾尔族人居住的南疆仍普遍采用人工采收。
报导分析,国际服饰厂牌目前面对的困境是,中共将广大消费市场当成武器,鼓动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企图施压国际品牌选边站,并忽视强迫劳动报导,否则恐怕将流失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
另一现实问题是,许多国际品牌即便另觅他国生产,将生产线从中国移往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但根据国际棉花顾问委员会(ICAC)提供的资讯,中国向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14国出口未加工的棉花,纱线外销190个国家。中国占全球棉织物出口50%比例,也就是大多数原料仍包含新疆采收的棉花。
伦敦顾问公司GlobalData服饰业分析师拜利(Leonie Barrie)表示,国际服饰品牌的供应链既长又不透明,从棉田到货架的过程涉及轧花、编织、染整,一切步骤都可能是在中国不同地区完成。要完全脱离新疆棉各个环节,跟中国工厂没有直接关系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
有趣的是,部分国际品牌请求北京允许从美国与澳洲进口棉花到中国,以这些棉花制作销往欧洲与北美洲的产品,新疆棉制品则锁定中国市场。
对于这样的权宜策略,代表各大服饰厂牌的的华府律师事务所说客柯林森(Nicole Bivens Collinson)表示:“如果品牌被贴上『他们仍继续使用强迫劳动的新疆棉,但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这么做』的标签,这样难道就没事了吗?”
柯林森说,这种做法可能让服饰厂牌面临与现在相同的风险。
责任编辑:宋月
希望之声版权所有,未经希望之声书面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