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聲2023年6月2日】(本台記者李慧綜合報導) 中國國內中小型企業正面臨大面積倒閉,大型科技公司則爆出裁員潮。外資企業世界電池巨頭日本松下蓄電池更是關閉了在瀋陽的工廠,結束了在中國長達29年的生產;而原定於今年5月恢復在華生產的廣汽三菱汽車則再次延期;港資東莞明海整染廠也宣布6月底關閉。「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中國經濟復蘇陷入停滯,中國股市已進入熊市。
5月31日,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松下株式會社1994年在中國投資的松下蓄電池(瀋陽)工廠全面停止生產,進入清算程序,正式退出了對中國的投資。
稍早三菱汽車也表示,由於廣汽三菱汽車今年1至3月的銷量大幅減少58%,因此今年3月至5月的3個月內,其在湖南長沙的工廠停止生產新車。
日本「讀賣新聞」30日報道稱,日本三菱汽車原定於今年5月後,恢復在華生產的時間,如今再次延期,且復工時間待定。三菱汽車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在與當地合作夥伴討論何時恢復在中國生產,但並未告知恢復生產的時間。
5月26日,港資明海整染廠發布通知,將全面停止營業,全體員工於6月30日解除勞動合同。
在此之前,今年已有多家外資撤離中國。2022年,Apple發布iPhone14在印度工廠組裝生產;日本佳能(Canon)關閉珠海工廠,退出中國,生產線遷回本土;韓國樂天集團解散中國總部,追加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進一步擴展東南亞市場。
2023年,索尼(Sony)將中國的相機生產線轉移至泰國。
不僅外資持續結束在中國的投資,中國本土企業也在面臨大面積倒閉。
網傳視頻顯示,廣州多家服裝廠倒閉,整個行業進入寒冬。今年稍早前,多位廣東居民對希望之聲表示,廣州的很多商鋪、大型商場、超市,包括一些老字號都「關門大吉」了。網絡上也充斥著大量企業主、公司創辦人關門前拍攝的視頻,滿屏的苦澀和欲哭無淚。
而拆分後的阿里巴巴也傳出裁員的消息。阿里巴巴股價今年累計下跌9.7%。而中國另一大型科技公司京東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經累計下跌43%,並在周三收於該公司2020年第二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5月,陸媒「財經」雜誌旗下產業研究中心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最富裕的40個城市總共有超過194萬家企業註銷,約佔總數的7%。而今年中國至少已爆發130起工廠罷工事件,為2022年全年的3倍多。
「華爾街日報」6月1日報導稱,中國製造業活動連續萎縮,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月份降至48.8,相較於4月份進一步下滑。與此同時,相較於4月、5月份的服務業活動也放緩。報導指,這表明目前推動中國經濟反彈的行業可能正失去動力。
並且,中國目前的債務壓力、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等一連串結構性問題,對長期經濟增長潛力構成嚴重威脅。
受經濟下滑的影響,中國股市重回熊市,雖然今年早些時候投資者押注取消清零後的經濟反彈出現了一波行情。
「華爾街日報」6月1日的另一篇報導稱,MSCI明晟中國指數上周跌入熊市,較1月份高點下跌超過五分之一。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股指也出現下挫。周三,香港恒生指數下跌1.9%,今年累計跌幅7.8%。滬深300指數收盤下跌1%,今年累計跌幅1.9%。
日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Nikko Asset Management)亞洲股票高級基金經理Eric Khaw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我認為很多投資者實際上錯在低估了新冠疫情的傷疤效應」,「目前,恐慌似乎主導著市場情緒」。
2022年底,中共解除動態清零防疫措施後,「華爾街日報」曾報導,中國經濟正在回暖。日前,知名投資專家也是摩根士丹利前高管、現任洛克菲勒國際集團董事長夏爾馬錶示,華爾街對中國經濟的樂觀看法是一場騙局。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對希望之聲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中共的所謂經濟復蘇只是一種騙局,是一塊掩飾經濟蕭條的遮羞布、障眼法。
宋國誠指出,失業情況是經濟的體溫計,「現在青年人的失業問題還在繼續攀高,最近他們公布青年失業超過了20%, 以我專業的角度來看,這個數字是有縮水的,猜測會超過25%。 而且青年人只計算16到24歲,農村的青年也沒有計算,所以我估計青年失業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
責任編輯:唐潔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