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聲2023年6月7日】(本台記者唐仲寶綜合報導) 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斯洛維尼亞(Slovenia)6日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中,擊敗莫斯科的親密盟友白俄羅斯,獲得自明年1月展開的聯合國安理會席位,反映全球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多數立場。
聯合國大會於美東時間周二(6日)晚間票選2024至2025年的5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斯洛維尼亞擊敗白俄羅斯,獲得自明年1月展開的聯合國安理會席位,任期兩年。身為亞太地區唯一競選國的南韓也同時入選。
據路透社報導,按照地區輪換原則,本次安理會選舉的席位分別是非洲地區2席、亞太地區1席、東歐地區1席、拉美和加勒比地區1席。除東歐地區外,其餘地區的候選國家均沒有競爭對手。
在193個成員國參與的無記名投票中,斯洛維尼亞以153票擊敗俄羅斯的盟友白俄羅斯(38票)。其他4個順利當選的新成員國則未遭挑戰, 其中蓋亞那獲得191票;獅子山共和國獲得188票;阿爾及利亞獲得184票;南韓獲得180票。
報導說,東歐地區斯洛維尼亞對在俄烏戰爭中長期支持莫斯科當局的白俄羅斯,被視為西方陣營對上俄羅斯的代理戰爭,
報導指出,其實白俄羅斯不僅在俄烏戰爭的態度上違反普世價值,先前該國政府傳出血腥暴力鎮壓國內示威民眾,在人權議題上更是受到全球矚目。
對此,非政府組織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駐聯合國主任夏邦諾(Louis Charbonneau) 表示,安理會應是維護人權的重要機構,“白俄羅斯在國內侵犯人權,並積極粉飾俄羅斯侵烏暴行。今聯合國成員國明確表態,拒絕其於安理會任職”。
身為亞太地區唯一競選國的南韓以180張贊成票確定獲選,為睽違11年再度出任。外界預估其未來可以與美國、日本在安理會構築陣線,應付來自北韓(朝鮮)的核武導彈威脅。
報導分析,南韓入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為南韓在 “多邊外交” 上開了一盞明燈,身為朝鮮半島問題當事國的南韓,能夠主導北韓相關決議、議長聲明起草,不僅能夠在國際社會上為自己發聲,更能撻伐朝鮮(北韓)實施非法軍事挑釁的行動,和常任理事國美國、2023至2024年非常任理事國日本在北韓議題上形成緊密合作。
5個新科安理會成員國將於2024年1月1日展開任期;預計在2023年底結束2年任期的5個國家,分別是阿爾巴尼亞、巴西、加彭、迦納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聯合國安理會、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的六大主要機構之一。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在聯合國規章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其權力包括進行維和行動、實施國際制裁和授權採取軍事行動等。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各擁有對非程序事項之決議的一票否決權。
安理會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國(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之後席位由實際控制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替實際控制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法國、俄羅斯(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席位由俄羅斯聯邦接替)、英國、美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最初為6個,1965年開始增加到10個,席位按地區分配,即亞洲2個、非洲3個、拉丁美洲2個、東歐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2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2年,經選舉每年更換5個,不能連選連任。根據地域分配原則,每次新選出的5個成員國中應包括來自亞洲和非洲的3個國家、一個東歐國家和一個拉美或加勒比地區國家。
安理會成員國們必須至少有一名代表常駐聯合國,以確保安理會可以在任何時候召開全體會議。這個規定是從國際聯盟的失敗教訓中學到的,因為無法快速對危機作出反應正是導致國際聯盟失敗的原因之一。
根據《聯合國憲章》,安理會對於非程序性事項的決議必須要常任理事國達成一致才能允許通過決議,也就是必須要五個常任理事國都不投反對票才能通過決議。
2022年4月26日起,任何常任理事國動用否決權後,聯合國大會將在10天內自動召開會議討論,而所有聯合國成員都可以對行使否決權的行動進行審查和評論。
責任編輯:常青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