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之声2022年4月7日】(本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周三出炉的一项衡量消费活跃度的指标降至2020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今年清明节消费收入锐减。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最新一轮疫情对中国服务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制造业、服务业景气度也大幅转弱。李克强4月6日召开国常会,强调加大力度支持经济,并考虑其他措施提振消费。
中共防疫措施限制出行 服务业损失惨重
中共病毒再次大规模爆发后,中国许多省份实施了严格的抗疫措施,阻止了人员流动,抑制了消费者支出。
财新传媒和研究公司Markit周三早间公布,财新中国3月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2月份的50.2大幅下滑至42,服务业重陷收缩,且收缩率显著,为2020年2月中共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最严重下滑。
这项调查较多关注沿海地区的中小公司,与官方调查的指标一致,后者也显示了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恶化。
中共国家统计局先前公布,3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走低至48.4,低于上月3.2个百分点,为去年8月以来首度萎缩重新陷入萎缩。
路透引述分析师报导,运输、酒店和餐饮等接触密集型服务行业受到的损失最大,为今年备受期待的消费反弹前景蒙上了阴影。
新企业分类指数已经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下降的速度加快,为2020年3月以来最快。企业的投入价格在2月份降至6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后,在3月份有所上升。
疫情暴发和需求疲软降低了企业对新增员工的欲望,导致就业分类指数下降。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最新一轮疫情对中国服务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制造业、服务业景气度大幅转弱,服务业受影响更明显。目前国内正面临2020年初以来最严峻的疫情形势,同时,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俄乌局势前景不明,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
王喆称,中国3月份服务业活动大幅下滑,下滑速度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最快,因为一些大城市的抗疫措施导致许多人不得不居家避疫,严重打击了消费支出。
指标显示,服务业就业人数再次减少,同时新订单和出口需求也有所下降。商业信心降至19个月低点。
他认为,多种因素形成共振,加剧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滞胀风险凸显。
4月5日下午,徐州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约定企业因政府采取停工停业等紧急措施导致经营困难暂无工资支付能力的,经与工会或职工协商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不超过30天。
虽然政府允许企业拖欠工资,但银行不会停止计息,不会轻易允许老百姓停止车贷停房贷。在收入下降而刚性支出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很容易会达到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支出”层层递降的恶性循环。
清明节消费大幅下降
中共文化和旅游部周二表示,在周二结束的清明节假期三天,中国大陆旅游出游人数同比减少26.2%。这凸显了封控措施的影响。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清明节假期3天,中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减少30.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9.2%。
出游人数与旅游收入较2021年和疫情前的2019年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形势严峻和各地严格的管控政策。
4月6日,中共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3月1日至4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76455例,波及29个省份,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
目前中国各地执行的人员流动控制,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下降,整个社会进一步看淡经济前景。
在本轮疫情中虽然北京市的感染人数相对较少,但在持续两年多的影响下,居民消费越来越保守。今年清明假期西单大悦城客流量锐减,各楼层人流量稀疏,餐饮业的空座率大增,基本看不到往年排队等饭的火热场景。
上海延长封城加剧全球供应链担忧
华尔街日报4月6日报导,周二(4月5日),中共当局延长了对上海的全面封控,这加剧了人们对全球供应链的新一轮担忧。物流运营商称,这些限制措施已经使其难以运输货物及保持工厂满负荷运转。
总部位于瑞士的全球物流运营商德迅(Kuehne+Nagel International AG)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和附近的宁波港等待泊位的货船数量正在增加。数据显示,周一(4月4日),约有100艘货船等待停靠,多于上周五(4月1日)的82艘和1月1日的62艘。
德迅一位发言人表示,上述港口处于开放状态,但由于人力短缺,港口运行已经放缓。这位发言人还称,更大的挑战在内陆地区,新冠检测要求和其他公共卫生限制措施造成的延误困扰著当地的卡车司机。
世界银行(World Bank)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Aaditya Mattoo表示,中共病毒疫情的持续干扰对全球供应链构成风险,而其干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持续的时间。
李克强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中共病毒疫情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局,尤其是出口和消费,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
据彭博报导,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4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将加大力度支持经济,许诺适时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考虑其他措施来提振消费。
会议声明称,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有的超出预期,形势显得挑战重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俄乌战争引起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上海等地实施封锁以遏制两年来最严重的疫情,市场主体(企业)困难增加,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除此之外,自去年以来,经济已经面临房地产市场下滑、消费支出疲软等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李克强在3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已经呼吁,将尽快推出稳定经济的政策。
李克强在会上称,当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经济的政策要早出快出,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
李克强提出,要“部署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以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促就业稳增长。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65兆元人民币(5473亿美元),为了加强周期性调节,去年底已提前发行1.46兆元的配额。
相隔一个星期,李克强再度提出支持实体经济,显示中国经济面临的局势之严峻令他深感不安。
中国经济糟糕的表现也已经让中共监管层如临大敌,并紧急研讨应对策略。
中共央行网站4月1日消息称,该行召开了2022年金融稳定工作电视会议,要求今年金融稳定系统继续“稳定大局”、“精准拆弹”,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
会议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金融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防控金融风险不能“丝毫懈怠”。
华尔街日报3月31日报导,在中共病毒疫情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损失才刚刚开始浮现,企业停产停工,国内物流网络拥堵,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拖累。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餐馆、零售商和其他服务企业被暂时关闭。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Robin Xing)表示,中共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干扰,并侵蚀其供应链的韧性。
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邢兆鹏猜测,上海的封控措施可能将不得不维持到5月初,这意味著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表示,当前奥密克戎疫情造成的干扰注定将超过去年德尔塔疫情在中国引发的经济滑坡。
责任编辑:林莉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