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声2023年1月17日】(本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美媒今天有报导指出,中共残余的一点点信用在三年以来的中共病毒疫情中全部破产,千疮百孔的中国经济已经“回天乏术”,加上美日欧再度联合起来围堵中共的势头正在形成,对中共来说,2023年将是难以度过且充满动荡的一年。
2023年 习近平面临重重阻力
华尔街日报1月16日报导,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新的一年将艰难应对一场公共卫生和经济危机,中共政府突然取消“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所带来的这一后果可能让中国未来数月都笼罩在阴云之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当局混乱无序地退出动态清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酿苦酒,对习近平来说,其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副教授吴木銮(Alfred Wu)说,对习近平而言,接下来的一年很可能充满动荡。
吴木銮说,中共的精力将耗费在管理“动态清零”政策取消后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上,以及恢复公众信任上。他说,习近平的威望处于紧要关头。他还说,习近平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自己头上,但所有的过错他也难辞其咎。
习近平去年12月30日发表的新年贺词表示,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他希望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所长Bert Hofman在最近的一份简报中写道,向与新冠病毒(中共病毒)共存的过渡之路将坎坷不平,尤其是因为政策本身的突然改变,这让许多人措手不及也未接种疫苗,医疗系统也没有充分准备好应对病例的激增。
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未来一年形势艰难,理由之一是中共病毒(新冠)病例激增可能会扰乱供应链,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中共的信用破产
就在中共病毒(新冠肺炎)仍然在中国大流行、各地医疗系统和殡葬业告急之际,1月13日,北京再次召开庆功会,对三年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美国之音1月15日报导,此举被认为继续上演把百姓丧事当喜事办的戏码,让众多网民深为错愕愤怒。
推特用户李隽就此事写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党不要脸宇宙无敌。”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年初“继续要求中国(中共)提供更快速、定期、可靠的住院和死亡数据,以及更全面、实时的病毒基因测序。”他指出,新冠病毒在中国快速传播,而人们却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
上周六(1月14日),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国家卫健委官员焦雅辉说,从12月8日到1月12日,“清零政策”取消的一个月内已有近6万人死于中共病毒(新冠)。
韩媒《朝鲜日报》1月16日报导指,就在上月,中共防疫部门还声称,“两周内没有出现新冠死亡病例”。中共官方的统计数据与事实相距甚远而饱受国内外谴责,专家推测,此次公布的统计数据仅为院内死亡人数,不包含居家死亡人数,因此实际死亡人数只会更多。
韩媒报导说,有分析认为,中共之所以公开死亡病例数据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对中共的新冠疫情透明性提出质疑并施压。而且中国内部质疑中共政府数据的人也不在少数。1月15日,一位北京市朝阳区民众称:“(政府说没有人死于中共病毒)但周围返乡参加葬礼的人大幅增加。”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主要火葬场24小时运转。一位朝阳区火葬场员工称:“火化尸体最快也要5天以上。”
据韩媒报导,中共此次公布的死亡病例数仅为西方专业机构推测的六分之一。英国医疗数据分析企业Airfinity推测,中国每日中共病毒(新冠)死亡病例在1万例左右。有舆论担忧,接下来中国的新冠死亡病例数将出现剧增。原因是在中国新年(22日)长假的“春运”期间,中共病毒疫情将从大城市扩散到中小城市,死亡病例很可能大幅增加。
位于香港的东方资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董事总经理Andrew Collier说,「巨大的死亡人数,加上崩溃的房地产市场,将在2023年考验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有学者指出,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中共已经几乎丧失了残存的一点点信用。
原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病毒研究员林晓旭说,相信中共的宣传一定会倒大霉,「中共不是信用危机的问题,而是信用破产的问题」,老百姓要靠常识保护好自己,不要相信中共的任何谎言。
中国经济“回天乏术”
2022年临近结束时,中国消费者在支出方面显得非常谨慎。
其中最明显的指标,就是中国楼市继续探底,70城房价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1月16日发布的12月房价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4个,同比下降城市有53个,比10月、11月增加2个。
根据算术平均计算,12月份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降幅为0.2%,同比降幅为2.3%。
专家分析认为,中共政府仍然希望房地产反弹,为中国经济「续命」,但根本上是「回天乏术」,因为中国老百姓与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把房地产当作投资首选,这种心理再难逆转。
此外,中共病毒疫情期间大部分时间内支撑中国经济的出口繁荣已失去动能。
中共海关总署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9.9%,较11月8.7%的降幅扩大,创下自2020年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首席亚太经济学家Steve Cochrane说,「我无法想像出口将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因为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仍有很多不确定性。」
华尔街日报报导指出,出口降温使中共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努力营造投资热潮,刺激消费,力争使今年GDP增长率如官员们所愿的那样达到5%或以上。
不过,经济学家警告说,摆脱对出口依赖的转型过程可能会坎坷起伏,出口订单的萎缩也许会波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经济学家表示,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动力开展一波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中国家庭的收入由于在疫情期间受到冲击,可能也不太愿意大肆消费。
澳新银行(ANZ)研究中国问题的资深策略师邢兆鹏说,中国国内消费的复苏可能不足以弥补海外订单的损失。他估计中国今年出口额可能较2022年下降5%。
邢兆鹏表示,这样的降幅意味著中国2.9亿外来务工人员可能面临更沉重的失业压力。工厂的劳动力主要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说,中共政府在重建企业信心方面也面临著一场艰苦战斗,企业愈发认为习近平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朝令夕改。
经济学家和商业团体表示,鉴于此,习近平政府就要肩负起恢复公众信心的重任。
西方国家重新联手围堵中共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从外交层面看,中共政府向后疫情时代未来的过渡已带来一种变化,即跨境互动的恢复或有助缓解中共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紧张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一度选择缺席的习近平本人已重新参与,在2022年的后几个月里参加了一些多边峰会。
尽管如此,中共仍然无法收敛“战狼”外交的本性,对周边的军事威胁也日益彰显,这让西方国家联合抗共的意愿更加强烈。
自1月9日开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陆续出访法、意、英、加、美,会见五国首脑,意在强化与G7国家之军事关系和同盟关系。
岸田1月9日抵达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面,两人确认将在今年上半年举行外长与防长的“2+2会谈”,岸田并表示,随著中共军事扩张,印太地区安全局势紧张,法国是创造自由开放印太地区的“特别合作伙伴。”
1月13日,岸田文雄访问白宫,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峰会,两人针对一系列安全和经济问题进行讨论。
岸田文雄表示,中共对日本和美国来说是「核心挑战」,日本、美国及欧洲必须合作因应。在美日领袖会谈之前,美日外长和防长则率先举行「2+2」的安保咨商会议,双方除谈到强化美日联盟吓阻力外,也对台海局势、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朝鲜试射飞弹与区域和平等进行讨论。
美国之音引述专家评论报导,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学者王彦麟认为,G7很明显地不是中共的舞台,中共必然在G7外的场合兴风作浪。例如G20或者东南亚国家。他指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对俄施予制裁之主体为G7,东盟诸国迄今仍不愿因乌克兰问题与俄对立;在对中共的围堵方面,东盟国家亦仍在欧美日及中俄集团间摇摆不定。
他说,“面对日本等民主国家加强围堵中国(中共)的做法,中国(中共)将会加紧拉拢东南亚诸国,争取在G7等先进国家之围堵中不致落单,其主因在于G7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印太战略。各国的版本虽略有不同,但无论是哪一国的印太战略,东南亚都是战略要地。所以在可见的未来,中国(中共)与G7等民主国家在东南亚的拉锯将更加激烈。”
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长尾贤认为,不必担心中共在东南亚或其他地区寻求合作,因为即使有些国家基于现实问题不能正式加入美日欧的民主阵营围堵中共,也始终不愿意与中共结盟,甚至连将中共当成友好国家都有所迟疑。
他说,“如果说中国(中共)有弱点,那就是它的盟友和友好国家很少。朝鲜是中国(中共)唯一签有官方条约的盟友。日本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美国有高达52个正式盟友,包括台湾在内,还有印度等合作关系紧密的友好国家。作为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的要员,日本将可以自在地加强与各盟友之间合作,这就是日本的强项,也就是中国(中共)的致命伤。”
明报1月12日的评论文章写道,日相岸田文雄遍访欧美G7盟国,聚焦对付中俄,令北京恼火。经过此番针锋相对,韩日等国对中共的敌意,料会进一步升高。
现任中共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则1月16日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中美关系的底线是和平共处,中美一旦冲突对抗,不仅中美两国利益受损,也会殃及世界各国。他希望美国等西方国家不要把中共看成“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威胁”,围堵中共。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吴木銮说,习近平尽管最近遭遇一些挫折,但他似乎将加倍强调自己的优先事项。
吴木銮称,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习近平经常强调强化「斗争精神」的必要性,并坚称必须克服任何挑战。
外界注意到,原本在每年大约1月4日左右出台的中共军委1号命令,今年却迟迟难产,似乎反映出中共面对新的外交和国际形势的进退失据,方寸大乱。
责任编辑:林莉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