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声2024年2月28日】(本台记者辛吉综合报导) 一项调查显示,逾半受访的中国青年坦承,语文表达能力下降,近半人自认词汇匮乏且表达单一。这普遍被认为是阅读量少和依赖网路语言、表情符号所导致的「词穷」。
「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中国媒体27日的一则报导则反映出了另一番现象:「00后」的李思超在南京某大学就读研究所,在校期间每逢提交报告,对如何答复教师针对报告内容的提问,令他倍感头疼:「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合肥的「00后」王雨菲平时与朋友交流基本是在线上,“群里经常会出现各种表情包,甚至靠表情包就能了解别人的意思。”但王雨菲感到,过度依赖线上交流,会让线下交流变得困难,自己在线下的场合就不太爱说话,担心说错话没法“撤回”。
在杭州工作的90后刘源觉得自己不仅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而且书写能力也在下降,“我之前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 提及原因,刘源认为,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说话写字方式。“如今手机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份,大家越来越习惯在网上交流,而且基本是打字、发表情,打电话都很少了,说话交流的机会在减少。”
刘源觉得,手机的输入法也简化了文字的输出方式,输入法大多带有联想功能,比如一句诗,过去需要完整背出来,但现在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就会出现完整的句子,“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更懒得记忆和思考了。”
王雨菲觉得,现在网上的信息很多,随便搜索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但她感觉,碎片化信息很难被记住,即使是一些知识类的视频和文章,基本看完就忘,很难为自己所用,对提高表达能力帮助不大。
在北京工作的「95后」张然,依然难忘就业后首次做简报的遭遇,虽然认真准备,但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连不成完整句子,卡壳好几次,更时常提笔忘字,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只能求助网络。
张然发现,自从工作之后,自己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和朋友线下见面的次数也变少了,“大家平时都比较忙,很难约到一个时间,即使线下见面,最多就是吃饭、逛街,几个小时搞定。” “现在能够深入交流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自己的分享欲就下降了,遇到事情最多和朋友在微信上吐槽几句,也不太会讨论比较有深度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社的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ww.wenjuan.com)近日发布,针对1333名青年的调查发现,53.3%的受访者坦承语文表达能力下降,也有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至于词穷的肇因,中国青年报社的这项调查显示,54%受访者认为是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53%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而缺乏创造力;52.1%认为是碎片化浏览讯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中国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分析:「一些年轻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反映出网络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他说,网络科技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产生深层影响,应重视年轻人的「词穷」问题。
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社交语言的共同基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表达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语言表述方式形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 郑焕钊认为,表现“欲说却词穷”的这种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比如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的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郑焕钊认为,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日常体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应对年轻人的“词穷”问题,要从多个途径、多种方式加以引导。
如何才能扭转词穷?调查显示,58.4%受访青年认为要加强阅读;57.5%建议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55.7%主张要打破碎片化、速食化获取资讯的习惯。
其他还包括,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46.9%),注重表达教育,提升表达能力(39.5%),辩证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20.3%)。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1%,95后占21.0%,90后占40.7%,85后占14.9%,80后占9.3%。
化解当代最大威胁 帮助结束中共
中共统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骗。维持大面积的对华广播不断传递真相,就是持续地给中国注入希望。希望之声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欢迎点击了解详情。
责任编辑:林莉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