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zvoice.org/wp-content/uploads/2024/04/image-502.png)
【希望之聲2024年4月20日】(本台記者陈雯韵綜合編譯)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日前發布季度報告,數據顯示香港證券交易所第一季度的融資額僅為47億港元(合6億美元),跌至全球第十位。香港另一經濟支柱航運業同樣從全球排名第一跌至第十位,而2019年融資規模排名全球第一的香港四大產業之一的金融業,萎縮速度更快,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金融業對香港GDP的貢獻將降至20%以下。
據德勤稱,截至3月底,香港證券交易所經歷了2009年以來最安靜的第一季度,籌集資金僅為47億港元,上市公司僅有12家。據此,如果其餘三個季度的數字相近,全年籌款總額可能會低於200億港元(25.5億美元)。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陳邦妮4月初向立法會財經委員會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聯交所共收到65份新上市申請,同比增長超過30%。
據中國媒體《證券時報》報道,在12家新股中,中資券商表現更為突出。境外投資者中,只有摩根大通保薦新股上市,境外投資者也相繼退出新股承銷活動,包括去年高盛的退出。
曾經繁榮的香港金融業
由於中美關係緊張,貿易戰蔓延至金融業。 2020年底,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遵守美國審計標準,中國公司不得在中國境內存儲審計文件。這引發了一波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重返港交所的熱潮,一度讓香港的新股活動頻繁。
2019年,阿里巴巴(9988)在香港雙重上市,籌集資金1012億港元(合129.2億美元),為歷史第三大融資額。當年港股募資金額也是全球第一。
2020年,京東(9618)、網易(9999)、百勝中國(9987)在香港上市; 2021年,百度(9888)、嗶哩嗶哩-軟件(9626)和小鵬汽車(9868)均在美國政策改變後採取行動在香港上市。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企業已經適應了美國的法規,因此在香港的金融浪潮也因此放緩。據日經亞洲報道,自2022年以來,已有16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將中國審計師更換為美國和新加坡審計師。
此外,阿里巴巴去年取消了在香港上市的計畫,保留了主要在美國上市的計畫,其子公司菜鳥也是如此。曾傳言要在香港上市的小紅書於2023年底表示,沒有在香港上市的計畫。
一家香港券商向《證券日報》表示,全球協調人負責尋找基石投資者和錨定投資者,但在香港股市表現疲軟、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境外承銷商如果找不到足夠的認購投資者,只能選擇將上市時間推遲。
香港金融業正在萎縮 從業人員減少
香港政府統計處3月19日公布的GDP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金融保險業下降0.5%,全年下降1.7%。
該部門尚未公布2023年金融占 GDP 的比例,但已宣布香港2023年 GDP 的修訂數字為 2.85 萬億港元(3,600 億美元)。
全年金融保險業產值初步數字為5,588億港元(713.6億美元),占本地生產總值的19.6%,這一數字自2019年以來首次跌破20%大關。與2021年相比,2022年金融專業人士的數量也下降了2.81%,至269,700 人。證監會數據顯示,2023年持牌專業人士總數為48,091人,較上年減少587人。
但前幾年,中概股熱潮中,加上香港上市人才匱乏的報道,內地出現了有關赴港金融牌照策略的帖子,吸引了更多的行業新人。 證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持有“六類牌照”(獲得機構金融諮詢牌照的金融服務)人數大幅增長23%。
雖然如此,新上市數量和募資金額持續下降,持牌法團每年上市數量由2019年的0.33家下降至0.23家,而基層人員數量逆市增加,預計未來裁員壓力較大。
據彭博社報道,瑞銀集團在其亞洲私人銀行部門裁員約70人,其中包括客戶關係經理,主要在香港和新加坡。其他銀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和滙豐銀行,都將裁員重點放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員工,甚至董事總經理也面臨裁員,相當於部分業務關閉。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責任編輯:辛吉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