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
—————————
说起台湾小吃,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度小月”担仔面。一点不错,它几乎是台南最有名的一道小吃。可为什么叫”度小月”呢?原来90多年前,一位漳州籍洪姓渔民移民府城,靠打渔为生。每年从清明到中秋,是打渔的淡季,当地叫”小月”。为养家活口,度过”小月”,洪姓渔人就卖起面来,因此得名。由于口味独到,渐渐卖出了名气,成为风行台湾的”名吃”。现在,洪家已传到第三代,生意还是相当兴隆。
担仔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肉臊。早期,老板挑着碗筷与锅子到处叫卖,买者半蹲式地坐在小凳上食用。今天,卖者仍用一个小炉烧着木炭来煮肉臊,再加上一只味道鲜美的虾子,虽然就这么小小一碗,但风味独特,回味无穷。
前几天,有百年历史的华府双橡园,特别邀请名厨李吉三展手艺,以丰富食材、专业的台南面摊设备,准备数十碗担仔面招待宾客,共庆父亲节。
【担仔面的作法】
材料:猪肉半斤、冬菇(浸软)4粒、干葱蓉1汤匙、豆芽菜、油面3个。
调味:生抽2汤匙、糖1茶匙、酒1汤匙、胡椒粉、五香粉各少许、麻油随意!
制法:
1.冬菇浸软榨干水份切细粒。冬菇水留用。
2.烧热油,爆香干葱蓉,加入肉碎及冬菇粒炒匀。加入调味料及冬菇水,细火炆至汁浓。
3.于锅中煮滚上汤,放入油面及芽菜略煮,分于碗中,上面铺上已煮成的肉燥便可。
放数滴麻油更添香味。
【有关刀削面的传说】
据传当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为防止汉人起义造反,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器具全部没收,并规定每十户人家只能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时轮流使用。一天中午,有位老汉想取刀做面,不料刀已被别人抢先拿走了。老汉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块薄铁皮,就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老汉取出铁皮,就用这个切吧!他把揉好的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铁片就削了起来,薄薄的面片飞入锅中后不住地翻滚,很快就煮熟了。老汉把面捞入碗中浇上卤汁,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再也不用排队取厨刀了,就用这铁片片削吧。”
【拉面的历史】
近来日式拉面的热潮由日本飘洋过海吹进了台湾,在这阵热潮的带动下,大街小巷都纷纷出现拉面店的踪影,大家可能不知道,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拉面一词的语源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因为拉面是不用刀切,只由厨师用手拉扯而成的面条,所以称之为拉面,如果从语音来推测的话,这种说法有几分可信,不过也有人说老面、柳面才是拉面的语源。
住在横滨中华街的华侨,大都来自广东或福建,因为南方人习惯以盐调味,所以中华拉面以盐调味、而以鸡骨或猪骨熬汤的汤面为主流。但是为了迎合日本人的口味,有些拉面后来改以酱油调味,因此才有日本拉面的诞生。所以,所谓的日本拉面就是日本采取中国面食的精华,加以研究制作出来的日本式中国拉面。
之后,传统的拉面经过日本人不断的研究改良与创造,成为了现今所见,日本独有风味的一种面食,拉面不但被日本人发扬光大,其影响力更扩展到全世界。许多中国以及日本以外国家的人,都认为拉面是从日本发源的食物,甚至有许多中国人也有同样的误解。
不论是日式拉面或中华拉面,都是品尝其面条和汤汁,中华拉面保留了中国正统的汤面形式,以配料来展现其独特的味道,而日式拉面配料较少改变,一般都是以玉米、叉烧、海苔、笋干、蛋、豆芽、海鲜等为基楚再做变化,不过拉面本身并不会因为这些配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为汤头及面条的融合才是绝佳拉面的重头戏。
在二次大战期间,日本的经济严重萧条,在生活物资异常缺乏,身上没有多少钱,但是又想吃美食的心态下,拉面这类简单、节省、好经营又美味的食物,渐渐的成为大家最常吃的料理,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料理。
吃拉面在日本几乎已成为了全民运动,目前全日本大概有二十万家以上的拉面店,在日本的横滨甚至还有以拉面为展览主题的博物馆,这所博物馆是拉面迷必去的朝圣地点,它是目前唯一对拉面资料收藏较为完整的主题博物馆,内容包罗万象,开幕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四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