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收聽::
我們有時會對冗長的會議或無趣的演說開玩笑地說︰“台上雖然講得賣力,但總有人在台下夢周公。”其實,不管是睡覺、作夢或打瞌睡,俗話都可以說是“夢周公”或“去見周公”。但是為什麼不是夢孔子、夢老子、夢…等等,就是非要夢周公呢?
–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曾輔助武王滅商,封於魯。周武王駕崩後,周公輔佐成王治國,他東征平定了管蔡之亂,又一舉消滅參與叛亂的五十餘小國,從此奠基東南。後來,周公制禮作樂,創立了不少典章制度,因而國家安定,對周王朝的建立及鞏固有很大的貢獻。
周公的許多事迹,都能作為後人的榜樣,所以孔子對他是推崇備至。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初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身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而孔子對周公的尊崇與敬重,讓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夢到周公。後來人們就以“夢周公”來表示對先賢的緬懷之意,而現在大多用於形容作夢、睡覺等。
——————-
為什麼藥房的匾額上書“橘井流香”
現在常聽人講,如有藥房樂善好施,便稱其為“橘井”或“橘泉”。有時,人們送給藥房的匾額,上書:“橘井流香”或“橘泉流香”。為何如此呢﹖
據說在漢朝,文帝的時候,有一位得道成仙的人叫蘇聃,人又稱其為“蘇仙”。當時,他住在離縣城一百多里的地方。
一天,蘇聃的母親說想吃魚,可是家裡沒魚。孝順母親的蘇聃說:“娘,我去買。”剛說去買魚,一瞬間,就買回來了。
回到家,母親問他:“你是怎麼回事?才出去,就回來了﹖”
蘇聃回答說:“對,買回來了。”
母親不信,繼續追問蘇聃。蘇聃說﹕“您若不信,我有證明。我在縣城裡面見到舅父,他說明天就會動身回來。(因為一百多里路)大概要兩天以後才能回到家。”
果然,兩天後,舅父回來,和他母親說:“我在縣城裡面看見了蘇聃,他在那兒買魚。”母親才相信了此事。
一日,突然聽聞天上音樂,一隊衛士來到蘇家。
蘇聃和母親說:“母親大人,我就要成仙了。很抱歉,孩兒今後不能繼續供養您、服侍您了。”
母親問:“那麼,我如何活啊?”
此時,蘇聃拿出兩個盤子給母親,一大一小,對母親說:“您若要吃時,就敲一敲小盤子。若您需要錢和穿衣時,就敲一敲大盤子。所有的東西都會出現在您的身邊。”
話畢,又對母親說:“明年此地會有瘟疫,若有人找您治病,您就從我們家的井裡,取出一升的水加一片我們家中的橘樹葉,給病人喝下,就會好的。”
果然,蘇聃走後的第二年,求水、求葉子的人不計其數,甚至不遠千里而來。飲用了那橘葉水的,都平安痊癒。
中國古文化是一個修鍊的文化,歷代都有人修鍊並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中,神奇的故事也非常多。看似傳奇,但對修鍊者來講,卻再正常不過了。很多人都有神通,只是人們迷於現實的物質利益當中,很多功能被埋沒。
高層次的東西,只有放棄現實的利益,才能得到。所以,歷史上,很多有大功能的人如濟公,反而看起來窮困潦倒,但其神通和他濟世的故事卻廣為流傳。
圖片:周公像,出《歷代君臣圖鑑》(清代拓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轉自《大紀元網》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