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予(1)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2)何述(3)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4)行焉,百物(5)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
–
【注释】
(1)予:我。
(2)小子:子,音「紫」。对年幼者、学生们的称呼。
(3)述:遵循;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
(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5)百物:众多不同的生物。
【语译】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如果您不说话了,那麽我们这些学生将如何遵循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了?四季照常运行着,各种生物照样生长着。天何尝说话了?」
【历史故事】
天象与人心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少时曾师从以讲授《公羊春秋》见长的儒家大学者董仲舒。董仲舒给司马迁讲的第一堂课,就讲到「天人感应」的道理,他说:「根据《春秋》的记载,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事情是相互回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看,人世间每当有社会动乱发生时,上天就会先用灾害或怪异现象来进行警告。只要这时人间世道不是太远离天道,上天还是愿意扶持的,但人们自己也要积极勉励才行。」
司马迁听到这些话,想起小时候听到、看到的一些因果报应现象,不禁恍然大悟。后来,他在着《史记》的时候,记载了许多关于天象与人心关系的史实。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司马迁记载:三十二年,有彗星出现。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道:「唉!富丽堂皇,可是谁能长久享用呢?」「彗星在东北方出现,那正是齐国的地方,我为这件事忧虑啊!」
晏子说:「你身居高台深池,总想加重赋税,加重刑罚。长此下去,连更可怕的天象也会出现,彗星有什么可怕的呢?」
景公问:「能通过祈祷来消除灾祸吗?」晏子说:「如果祈祷可以把神招来,那麽祈祷当然也可以把神赶走。心怀怨恨的百姓数以万计,你一个人祈祷,怎么能胜过那麽多人的诅咒呢?」当时,景公喜好修建宫殿,声色犬马,生活极其奢侈华贵。而对民众来说,则是赋税繁重、刑法苛刻,所以晏子用这些话来劝谏景公。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箕子在劝谏周武王时说:「如果君王敬天敬地,雨水就会按时滋养万物;如果君王政治清廉,阳光就会按时普照大地;如果君王明智,气候就会温暖得当;如果君王有谋略,就会寒冷适度;如果君王圣明,就会风调雨顺。反之,如果君王行为不检点,甚至有恶行,那麽天象也会变得险恶。」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司马迁还记载:三十七年,火星占据了心宿区,而心宿区正属于宋国的分野。这种天象让宋景公很担忧。掌管星象的子韦提议道:「可以把灾祸转嫁到丞相身上。」景公不肯,说:「丞相,好比我的胳膊和大腿,丢不得啊!」子韦又建议:「那麽,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又不同意,说:「国君依靠的就是百姓,百姓没了,国君怎么办?」子韦又说:「那就转移到年成(农作物岁收的状况)上吧!」景公说:「年成不好,百姓就会贫困,那我依靠谁当国君!我的性命该结束就结束吧!」
子韦听了,非常感动,他说:「上天全知全能,对人间的一切事情都很清楚。您说了三次充满仁爱之心的话,上天一定会赏赐您三次。今晚火星就会移开,您的寿命也可延长。」果然,当晚火星移动了三次,宋景公的仁爱之心也使自身化祸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