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第十九》)
–
【注釋】
(1)優:有餘力。
【語譯】
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閱讀資料】
深受人民愛戴的文人柳宗元
柳宗元(西元773─819年),字子厚,是與白居易同時的大詩人、大文學家。他與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書令,因得罪武則天而死。其父柳鎮,在高宗時遇到安祿山之亂,攜家避隱於王屋山。後上書言事而授官,在郭子儀屬下任職,並累次陞官。柳宗元是個神童型的天才,史書稱其小時候「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二十歲時與劉禹錫為同科進士,官授校書郎。三十歲時與劉禹錫、呂溫等結識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個奇才,把他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並準備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為和王叔文的關係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與此同時,劉禹錫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類似的處分,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裡屬「荒癘」之地,他便「自放山澤間」,與山水為伴。元和十年(西元815年),他返京後復出為柳州刺史,直到西元819年於柳州逝世。
在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時,劉禹錫也調任播州。柳宗元認為播州太苦,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裡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隨劉禹錫同往,則可能是母子永訣。因此他上書皇上,請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與劉禹錫交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願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終身出不來,其崇高精神確實令人感佩。由於柳宗元的請求,加上碰巧還有其他大臣也去說情,最後終於把劉禹錫改調到連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職。這件事不但載入史冊,而且後人編輯唐人詩集、寫作者簡介時也經常把這件事寫進去。
話說柳宗元繼永州之後,被貶去柳州擔任刺使,他發現柳州的窮人常把家裡的兒女拿去典當換錢。如果典當過期不能贖回,則被典當的人和出面典當的人都要淪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設法去贖這些被典當的人回家與家人團聚。他想法讓特別窮的人用勞動換取典當的錢,而家中人已經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錢去贖那些被典當的人,使他們免於淪為他人奴婢的悲慘命運。他這種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南方為進士者走數千里從宗元游」,人們仰慕他的為人和文章,經過他親自指點的讀書人,文章都大有進步,人們尊稱他「柳柳州」,其名聲不脛而走。
柳宗元去世後,當地人民懷念他,有人說他曾顯靈。因此地方官和當地人共同努力,在羅池為他修了一座廟, 把他作為神來供奉。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一個極度聰明的奇才,被貶謫到荒遠的不毛之地,心中自有難言的痛苦。然而任何一種痛苦都可能磨勵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十多年的貶謫生活所帶來的大磨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成就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指出他的文才得益於生活中的磨勵,王安石則對「八司馬」作了整體的評價,認為他們都是能在「無所用於世」的困境中「自強」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