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是黃曆的“小寒”, 標誌着一年內最寒冷的日子。
–
隨着“小寒”節氣到來,天氣會變得越來越寒冷。“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基本處於“小寒”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
古時先民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物候,是以當時生活領域的黃河流域一帶為範圍。記載小寒物候說,古人從雁、鵲、雉鳥類身體掌握物候的變化,因為“冬至一陽生”之後陽氣越茂發, 到了二陽之候,雁將從南方避熱而開始返回北方;喜鵲開始築巢;進入小寒十天後,雌雄雉鳥一起鳴叫,喜迎春之陽氣。這些禽鳥物候的表現都感應着天地陰陽的遞變。
寒冬時節萬物閉藏,寒氣凝滯易傷身心的陽氣。個人養生應順應大自然養藏之勢,毋要溫補潤澤五臟和身體。在《黃帝內經》說到冬天裡的養生之道,天寒地凍要以養藏為主,入夜早點卧床休息,清晨等待日出後再起床, 謹慎保持身體溫暖,避免陽氣從皮膚散失。
中醫認為,天氣寒冷,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
俗話說“冷在三九”,所以小寒食補的食俗文化成了各地的一道風景線:北京吃臘八粥,南京吃菜飯、廣東吃糯米飯,而在台灣很盛行吃羊肉爐、帝王鴨、麻辣火鍋等暖胃納氣食物。
小寒節氣的食俗,以去寒就溫、暖胃納氣的食補為主。其中,吃“臘八粥” 成了民間應景的食俗。
“臘八粥”是將粗糧、細糧、豆類和果品等煮在一鍋,充分發揮互補作用,營養豐富,且具有多種食療作用。臘八粥的食材並沒有一定的品樣, 一般集合當地特產糧、豆、果品之大成,原料多種多樣,反應地方特色。 其中常見的材料,如糯米、粳米都有補胃的作用。
傳統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養血、健脾胃,有補中益氣、治頻尿的功能,可說是溫和滋補品。所以寒冬養生,無論中國南方或北地,都適合食糯米粥、糯米飯。當然,因為糯米黏滯,難於消化,需要適度食用為好。
從小寒到穀雨,有二十四種花從寒開到春,稱為“二十四番花信風”。其中,梅花在小寒第一候時綻放,領先群芳。
梅花稱“臘梅花”,也有“雪梅”的稱呼。是原產中國的珍貴花木。因為臘梅花開時節在小寒節氣中,仙姿雪梅在寒風中綻蕾,凌寒彌堅。此時正是雪花飄飄覆天地、踏雪尋梅的好時節。而且,花開時節舊歲將除,也預告新年不遠了。
小寒時節,看無數片的雪花,飛入梅花都不見了。而江中的雪已經凍結成冰,冬天的地平線更顯開闊。
圖片來源: Fot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