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收聽:清明既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華人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祭拜先人,慎終追遠。
–
清明時節天氣和暖,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身心清澈蘇醒。古人在清明節出郊上墳祭祖,同時伴隨着甦活、運動身體的踏青遊樂活動。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15度。這時候萬物潔凈,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的三候為:“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彩虹出現在雨後的天空。清明時節的花信風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清明即是節氣也是節日。為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呢?
民俗學家普遍認為,清明節來源於寒食節。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黃帝時代即有“寒食節”,相傳三千多年前在周代的“司炬氏”,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民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以免發生火災,後來為徹底防範火災,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三餐食物都為乾糧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另外,在民間流傳着介子推的傳說,認為這是寒食節的由來。故事發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父王寵妃驪姬的迫害而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歷十九年,備受艱苦。在衛地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重耳絕糧,命若懸絲。隨臣們找不到一星半點的食物,這時候,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動,說日後定要報答。重耳入主晉國,即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歸國即位後,大賞群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是天意,不願“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於是背老母到山西的綿山隱居。當晉文公想起去找介子推時,介子推不肯相見。
晉文公聽信大臣建議,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後,才發現母子相擁死在一株大柳樹下。晉文公追悔莫及然而無力回天,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不得舉火。每逢寒食節,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
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後來該節日慢慢推而廣之,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將寒食節改為三日。由於寒食節與清明只差一兩日。所以,清明日就成為寒食節的一部分,也叫寒食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頒賜新火、盪鞦韆、春遊踏青、插柳戴柳、放風箏、拔河等等。
清明節掃墓祭祖。到了宋代城市中人多在清明節出城掃墓。除了在墓前舉行祭拜,還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靈。
清明節又是“踏青節”,是個春遊的好時日。無論是大人、孩童、男子,連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婦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尋春。
清明吃什麼好:大米、大多數穀物、瓜類、黃瓜、山藥和雞蛋。少吃筍、蘑菇、小麥、海鮮和水生蔬菜——這些食物都是濕性的,可能會讓濕氣滯留體內。
合時令的生活:一年中這個時候,人的胃口往往很好,但盡量不要吃得過飽,同時也應努力增加戶外活動,以減去寒冬里增加的體重。這段時間陽光也很和煦、有益健康,所以要儘可能到室外去。
古人多樣的清明節俗活動,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進行,不管是緬懷先人、禳災袪病的祈福,或是踏青郊遊、舒展身心的遊憩,或是交際酬酢、展望未來,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展現了充實豐富的內涵。
圖片: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出明朝中期蘇州繁榮的景象(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