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工食品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食用方便快速,高盐、高糖更是令人上瘾,心情不好时享用,更是让人愉悦。中医师提醒,加工食品中的脂肪和糖类的食物能够活化大脑的奖励制度,而高脂肪食品能够减缓悲伤的感受。但这其实是遵循了「食物成瘾」的商业模式,增加饥饿素,透过大脑发出讯息让人变得更饿。
《自由时报》报道,中医师黄译萱在脸书粉专「扶原中医诊所」发文表示,吃美食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疗愈的事情,牛津辞典中也定义了「comfort food」疗愈系食品,就是那些能安慰你的悲伤、焦虑的食物,而这些通常都是富含糖的甜食。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里失恋的女主角总是带著哭花的妆,抱著一整桶的冰淇淋、吃掉整盒的甜甜圈。
黄译萱指出,比利时精神病学家认为,富含脂肪和糖类的食物能够活化大脑的奖励制度,而高脂肪食品能够减缓悲伤的感受。然而,在进食过后袭来的罪恶感可能让人陷入更多的内疚、自我否认定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她也提到,加工食品包含添加了盐、糖等添加物,或使用干燥、杀菌等加工制程,最初是为了延长食物保存、保留食物风味。然而更常见的「超加工食品」则添加了更多添加物,例如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香料等等,例如蛋糕、饼干、玉米脆片、调理包、冷冻食品等,则可能对健康带来更大的威胁。
《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上的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超加工食品可能会造成认知功能下降、执行功能下降等,危害大脑与心血管健康。而对于减重中的病人,黄译萱表示,在门诊时医师常常会希望能选择原型食物,而非这些精致的、过度加工的商业食品,也因为加工食品的制造,其实是依循了「食物成瘾」的商业模式。

英国医师也做了一个月的实验,将自己80%的饮食换成加工食品,经过一周后他就开始出现便秘、失眠、头痛等症状,而在一个月的实验过后,他的体重上升了6.5公斤,其中有3公斤的体脂肪。而内分泌检查结果则发现,饥饿素上升了30%、瘦素则减少,表示大脑发出的讯号让他变得更容易饿了。
研究指出,这些方便、快速又美味的加工食品更让他更加渴望食物,一口接著一口的吃。这种「饮食带来快感」作为奖励自己的方式,可能会使脑内多巴安奖励系统产生新连结,就类似于成瘾。黄译萱建议,减重时要确实做好饮食纪录,让自己吃得有意识,利用天然的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品,取代超加工食品;也要利用其他的管道纾压,例如运动、唱歌、看书等,这样才能瘦的健康。
责任编辑:李智
来源:希望之声